前言——
2021年4月11日至4月17日,泉州師范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2017級環境設計專業的畢業生作品展在美院展廳開展。此次畢業展中,環境設計專業的同學們充分運用自己大學四年所學的專業知識和豐富的空間構造思維打造出一個個引人眼球的模型。
此次展覽共展出2017級環境設計專業,共計14件作品,這些作品通過對設計的手法整合和再創造,設計出人與環境、環境與結構、結構與人和諧統一的循環式的良性空間,以美術為骨架的造型,加以光色、尺度、比例、體重、質地等形式美,展示出環境設計專業的基本語匯。在作品的設計與創造中,環境設計專業的同學們還恰到好處地融入情感,追求環境中的情調,構造各式各樣的民俗風格,同時,在每個作品中還保留著設計者的個性,將形式美具象為一個個獨特的作品,呈現在觀展者的眼前。每一個作品的呈現既有同學們天馬行空的構思,又有環境設計專業老師們的傾力指點,也體現了我院濃郁的藝術創作氛圍!
此次展覽,環境設計專業的畢業生們用努力創作最符合自己心意的作品,用這些作品作為大學四年生涯的紀念禮和人生新征程的賀禮。校園青春生活已經落幕,但是心懷夢想,他們終是少年。祝愿他們的未來能遇見更好,收獲更多,回憶更美!
2017級環境設計專業
作品名稱:《新·青年——多元社交旅社空間》
作者:吳泓璟余金炎
指導老師:張楊
設計說明:
我們的基地原本是一家普通的經濟型酒店(共七層),且附近有相當數量的同類型酒店,同質化嚴重,大家互相搶客源,導致經濟收益下滑,而想要從多家酒店中脫穎而出,我們就必須有所改變,因此我們想到了社交型酒店。當前,消費者的需求正在不斷轉變,人們越來越重視生活方式,只有住宿這一單一功能的酒店已不再受年輕一代人們的喜愛。因此,酒店的設計也應該順勢而為,將生活中的元素與活動同酒店功能相融合,創造出新型酒店。
2017級環境設計專業
作品名稱:《留文、留物、留鄉愁——泉州市城南片區公共空間營造設計》
作者:黃威鵬張家藝
指導老師:鄭鵬海
設計說明:
面對日益發展的城市,那些還留有故事的老城區正在逐漸消失。我們能做到的就是把這些為數不多的還存在“老泉州味道”的地方保護好。面對飽經風霜、起起落落的聚寶城南,我們希望可以盡自己的一些微薄之力留住城南的文化歷史,留住城南的老物件,留住泉州人對城南的記憶。
2017級環境設計專業
作品名稱:《青年共享社區概念設計》
作者:蘇靜雅羅依玲
指導老師:蔡舒翔傅游磊
設計說明:
隨著社會經濟和城市的快速發展,中國大學生畢業生數量急劇增長?,F階段大學畢業生具有的普遍特點,是雖然受教育程度較高發展潛力較大,但一股起薪較低、財富積累較少,剛進入社會的大學畢業生面對高昂的房價望而卻步,大部分青年會租在普通的私人住在甚至合租屋,這種居住方式可能不僅空間狹小,環境品質低,甚至不利于青年人的社交,為應對青年人在城市中居住現狀與社交問題,青年人才是一座城市發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城市競爭力的主要因素,設計符合青年群體居住行為的青年社區是未來城市規劃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2017級環境設計專業
作品名稱:《龍巖小吉村公共空間地域化鄉土景觀環境設計》
作者:尤煒烽
指導老師:張楊
設計說明:
基地位于福建省龍巖市新羅區白沙鎮的小吉村,是一個在美麗鄉村背景下的地域化鄉土公園設計,主要針對人群的需求,以老人兒童為主要群體。充分利用空間,形成豐富的動線,結合當地居民與土地與河流的密切聯系,設計兒童樂園,老人健身園,休閑廣場,觀景臺,垂釣臺等。在營造的過程中,用現代的手法對傳統材料進行應用,就地取材,充分發揮鄉土材料的作用。并且以鄉土植物為主,充分展現農村公園的地域性。
2017級環境設計專業
作品名稱:《稚子之手——兒童圖書館改造》
作者:黃祖杰
指導老師:蔡舒翔
設計說明:
在人口基礎龐大的現代社會中,家庭數量的快速增長讓幼兒的教育成為人們的關注焦點,對于一個新生家庭而言,如何從小培養孩子良好的品質和引導兒童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顯得頗為重要。蒙氏教育中提到兒童活動空間作為幼兒最直接且有效的體現方式,為孩子提供一個自由、舒適、安全的環境成為學前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環,因此像本設計中新型的兒童圖書館的出現便顯得具備了很大的社會意義。
通過調查并結合實際情況,挑選一處原始服務對象為兒童且屬于公共場所的區塊,通過公共空間的改造來創造一個自由、寬廣并活躍的環境,有意識地領導孩子們進行各種活動,在鍛煉兒童身心健康的同時讓歡笑充滿整個空間,促進蒙氏教育在中國的良好發展。
2017級環境設計專業
作品名稱:《揭開倉山面紗——倉山近現代建筑展示館設計》
作者:翁炫瑩
指導老師:蔡舒翔
設計說明:
福州有著兩千多年的歷史,有著極其特色的文物古建且數量繁多。作為歷史文化城,其倉山區有著“萬國建筑博覽會”的稱號。倉山的煙臺山的近現代建筑因風格各種多樣成為福州具有特色的地塊之一。但長期以來,因為其建筑的歷史價值沒有能被人們認同,且政府沒有保護法規。隨著舊城改造,水利工程修建和道路修建,此地塊的近現代建筑遭到了嚴重的破壞,保護和修復倉山近現代建筑的任務應該每個人都有義務去做到?;氐倪x擇是一棟已經廢棄的近現代建筑,希望打造為倉山近現代建筑展示館,呼吁人們更加關注福州的近現代建筑。
2017級環境設計專業
作品名稱:《共享街道——尊重的力量》
作者:蔡喆祺
指導老師:李婷婷
設計說明:
這幾年來出現大量學者討論街道空間二次利用的話題,大部分街道改造都是為了重建街道使用者與場地之間和諧的關系。
本次研究改造在對于泉州東海后埔社區東濱路現有矛盾有透徹分析的前提下,聽取居民與道路參與者的需求,結合國內外優秀案例,從保護行人與非機動車安全,引流機動車,保護原有集市生態的前提下,針對集市區與居住區各自的特色,總結出對于東濱路街區改造的方案。
2017級環境設計專業
作品名稱:《“三瓦”——買手店室內設計》
作者:陳方圓
指導老師:孫宏圖
設計說明:
世界各地都售賣著made in China的產品,卻很難找到中國領先世界的服裝品牌。隨著中國整體實力的崛起,越來越多的國潮開始回歸,甚至很多國內的本土品牌都開啟紛紛跨界的輸出之路。中國服裝市場有了回春,不止李寧越來越多的服裝設計師開始嘗試傳統文化元素融入時尚設計,創造自主品牌。
設計一個集服裝、餐飲、時尚體驗為一體的復合買手店,信賣一些高質量的國潮品牌,讓更多人認識中國潮牌。主要目標客群是年輕消費人群,所以店鋪設計上要有大膽的創新增加體驗感、吸引年輕時尚人士。
2017級環境設計專業
作品名稱:《物宜本兮生活美學館——室內改造設計》
作者:吳逸帆邱仁欽
指導老師:謝小舜
設計說明:
本案圍繞“閩南古樸元素”為主題,旨在打造有活力的開放型辦公空間以及滿足需求的辦公休閑空間和符合品牌的展覽空間;并且將現代設計與閩南傳統文化相結合,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室內裝飾,并設計趣味的展覽路線。
2017級環境設計專業
作品名稱:《Memory Exhibition Hall——蘇宅記憶館設計》
作者:李峰
指導老師:傅游磊
設計說明:
泉州的建筑還是要有融入本地特色的紅磚元素,以及木造結構的天花、樓梯,形成地方性建筑特色。如果能在社會的變遷發展下,到如今還能保存下來,還是在民國時期構造起來的一棟宅邸,也算挺有記憶感和神秘感的可尋。人會永遠地消失,但建筑留下來的是不變的永恒記憶。因此本文獻基于這樣的時代背景,通過訪談調研的方式,深入研究泉州市鯉城區中山北路前驛內巷2號蘇聯福民宅,探究閩南地區百年洋樓的歷史記憶,提出修繕古文物建筑以及嵌入盒子空間展出的的設計想法,讓我們重拾這些珍貴的歷史記憶。
2017級環境設計專業
作品名稱:《書說·茶語——青年茶藝體驗館》
作者:陳心倩
指導老師:孫宏圖
設計說明:
我們的基地原本是位于鯉城區中山中路覓鯉文創區中心的小廣場和廣場旁邊的一棟兩層小樓,附近有許許多多的產業,例如咖啡民宿、酒吧、日料店等等,缺乏富有閩南文化的產業,飲茶是閩南地區的一個風俗,可現在的年輕人大都不喜歡飲茶,茶在年輕人的市場日益不被接受。所以要用心挖掘年輕人真正的需求。可以從茶類、口感、設計、傳播上做出創新,讓年輕人覺得喝茶也是一種很時尚的生活方式。所以想利用這個區域設計一個結合中式和現代風格,可以吸引年輕人的時尚茶館。
2017級環境設計專業
作品名稱:《記憶芯片——永寧在地影像工作室》
作者:洪佳穎
指導老師:蔡舒翔
設計說明:
永寧古衛城是一座百年老城,它擁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及歷史底蘊,值得人們去探索與開發,基地位于古衛城老街上的一處建筑——頂街94-96號,作為古衛城首批啟動項目,它的前身是永寧古衛城的南音社,如今將變成記錄這座老城過去、未來與現在的影像工作室,我將通過工作室的工作內容及流程,規劃其空間功能及動線,使之合理的被展示與利用。
2017級環境設計專業
圖片
作品名稱:《天風海韻,惠女風情——惠女民俗體驗館建筑設計》
作者:程麗文張明英
指導老師:李婷婷
設計說明:
本設計——惠女民俗體驗館是順應目前惠女文化保護的潮流以傳統民俗作為引子,以閩南地域風情的建筑特色來創建一個民俗活動交流平臺。設計過程中,通過詳實的場地調研和業主訪談,以閩南傳統建筑的裝飾元素作為主元素,結合海洋條件、氣候環境做出了因地制宜的空間形態??臻g功能上以“體驗式”為主,設置一些場景式空間:如風情服飾、出閣、抬石筑居等,讓觀者能夠在體驗中感受惠安女跌宕起伏的一生,以此產生文化上的共鳴和認同。
2017級環境設計專業
作品名稱:《宜境“鄉”往——惠塘生態休閑農莊景觀規劃設計》
作者:林茵茱
指導老師:李婷婷
設計說明:
隨著國家對新鄉村建設發展的高度重視,惠安從當地的縣情出發,積極探索特色農業產業化建設的路子。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縣域內新開發了很多休閑農莊,但多數農莊都是農場主自行開發,仍然存在著很多的問題,尚不足以形成一個比較健全的機制和可持續發展的路徑。依據這樣的發展背景,本景觀規劃在惠安當地找到一家仍處于開發階段的休閑農莊,試圖通過對場地進行重新規劃,在原本的基礎上對基地條件進行重新改良,以探索休閑農場可以再衍生的場地功能,并基于惠安農業特色,找到屬于當地的文化特質,打造一個集觀光體驗文化教育展示于一體的休閑農莊景觀規劃設計。
作品詳見(復制以下鏈接進瀏覽器查看):
https://www.qzwb.com/gb/content/2021-05/24/content_70899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