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時下新冠肺炎蔓延態勢看,這波疫情對我國的影響是深遠的,可能波及經濟發展,促進全社會思想認知、衛生習慣、行為方式、健康標準、行政管理、輿論監督、國防安全等一些列的改進與完善。
對于這波本應該及早處置、及早解除的疫情,過后我們理應檢討:每個人都應有一場痛徹心扉的反思,全社會應該有一次直擊靈魂的拷問,對于全民族是一次有歷史價值、有深遠意義的警醒。
單從經濟方面,可以說,疫情影響嚴重涉及了全產業、全行業、全職業,乃至全領域、全區域、全社會,旅游、飯店、餐飲會展、商貿流通、交通運輸、教育培訓、文藝演出、影視劇院等是受影響較大的行業,其中,旅游行業尤其是景區又是首當其沖。1
疫情影響不止是景區
連累的是整個泛文旅產業鏈
就旅游整個產業鏈來講,最核心的景區景點會遭受巨大損失,除此之外,還會波及包括旅行社、交通部門、餐飲、酒店、旅游商店、旅游車船以及休閑娛樂設施等在內的旅游核心企業,并關聯到農業、園林、規劃、設計、建筑、金融、保險、通訊、廣告媒體以及政府和協會組織等輔助產業和部門。
無論是產業鏈的鏈上要素,還是產業鏈的動態鏈接與正常運營,現在有停滯、歇業、脫節現象,個別企業甚至有瀕臨破產的風險。
2
旅游業洗牌是必然
疫情只是導火索
近年來,旅游政策要求和市場需求變化很快,包括:國家政策層面的鄉村振興戰略所帶來的農旅融合,市場需求層面的觀光與休閑度假逐步兼容所帶動的文旅融合、康旅融合、體旅融合,等等。
可以說,政策在不斷推陳出新,市場是連續日新月異,有時候真給旅游從業者以無所適從的感覺。
對于老景區,由于大多管理者欠缺旅游新思維、新意識和新觀念,以致于在景區運營管理上因循守舊、亦步亦趨,趕風口,追新潮,導致在旅游主題、功能、產品、品牌等方面,逐漸跟不上發展形勢,越追越倒退,面臨被收購、整合、淘汰的嚴峻局面。
對于新開發項目,存在太多拍腦瓜工程、形象工程和面子工程,以及唯心、唯上、唯情懷、唯地產項目,導致前期市場定位不精準,從規劃設計開始就出了偏差、走了彎路。一個明顯的例子:當下,全國范圍內有哪個縣域沒有幾個爛攤子文旅項目?
基于以上分析,部分景區以及打著田園綜合體幌子的農旅項目、打著特色小鎮幌子的所謂文旅項目重新洗牌是必然的,只是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可能會加劇這些旅游企業的運營困境,尤其是對于一些資金實力較弱的中小旅游企業。
3
農旅需要回歸農業
文旅需要回歸生活
疫情之后,我國的旅游業肯定要反彈。因為在禁足禁旅情勢下,“久在牢籠里”的城里人、村里人必然需要一個情緒釋放的空間,這個空間就是大自然和景區,要知道,詩和遠方永遠是現代人重要訴求。
但是,持續幾個月的疫情過去,我們的景區及旅游企業已是物是人非。事實上,部分小景區、小企業早就門可羅雀、半死不活。而這次疫情爆發又會因現金流的入不敷出問題,導致部分中大型旅游企業面臨窘境。
當然,一些靠資本運作、土地囤積、打著文旅幌子掛羊頭賣狗肉的地產集團,不在此列,因為它們壓根就不是文旅企業,不屬于文旅這個行業。
文旅企業怎么辦?對于真正從事農旅、文旅行業的人,倒是可以借疫情之際靜下來思考一下今后的出路。
作為農旅,終究還是要以農為本,農業搞好了,城里的非農業人口才肯過去體驗迥異于城市的農村環境、農業產業和農民生活。從這個角度講,農旅真的需要回歸農業,固本溯源,才有人流和財流。
作為文旅,與文化和旅游融合有關,而文化與旅游融合需求是隨著休閑度假的興起而凸顯其重要性的,不同于單純的自然觀光旅游?;谛蓍e旅游市場的文旅融合,一定是精神層面的生活體驗、乃至沉浸和生活存在,就像旅游小鎮,旅游者一定是奔著體驗地域化的市井風情而去的。從這一點講,文旅需要回歸生活。
綜上所述,無論是老景區,還是新項目,在疫情之后都面臨著市場定位、文化主題、功能布局、產品業態、品牌形象諸方面的重新校正與全面提升,而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創新思維,積蓄力量,練好內功,著力提升,等待疫情驅散的那一天到來。
天無絕人之路,上帝總會打開另一扇窗戶。疫情之下,好多部門、企業都在實行在家辦公,假以時日,會不會加速推進網上辦公、網上審批、網上服務,減少諸多的文山會海,從而有利于疫情防控和各級政府、企業安全高效有序運轉。對于旅游業,也許會促進智慧旅游及VR全景等網上游覽景區技術的更加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