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托·卡努社[意]說過,“電影是一種藝術,并且是第七藝術”,而設計的敘事性使其同電影一樣都在講述人物、事物、環境的故事。作為即將從環境藝術設計系畢業的14人,回望碩士階段,我們對設計的探索,對生活的探索如同好萊塢的經典劇作結構
第一幕
set up主要人物出場,我們帶著各自的理想踏入了廈工藝/第二幕
confrontation我們在探索的過程中經歷了各樣的挑戰與困難,考驗著我們將如何應對/第三幕resolution但是因師長同輩的鼓勵與陪伴,我們再一次堅定上路
下面是這個故事高潮的部分,正如好萊塢編劇說在最精彩的部分,一定要\“Show me,don't tell me”
我們邀請您來一同經歷和欣賞這些故事:
01
閩北書院建筑文化與地域性研究
——以建陽考亭書院為例
武嘉怡指導老師:柯培雄教授
傳承文化,傳承情懷
課題擬從閩北書院建筑地域性的視角出發,研究閩北地域文化在建筑中的表現形式,閩北書院建筑地域性特征。探究如何將其與現代環境下的書院發展相適應,應用于書院的建筑修復設計當中。調查研究書院現狀與周邊環境,與歷史相比較。順應發展、功能需求的變化,巧借地勢環境,加以創新改造,從而促進書院文化的傳承,重拾書院情懷。將古代傳統室內的建設方式與室外自然環境元素相結合,將傳統的山水環境引入室內的修建當中,以表現傳統建筑的古風古韻以及墨客所向往追求的山水書香情懷。
請左右滑動閱讀
Mental journey
通過畢業設計的契機,在前期我走遍了閩北的大小書院。不論精心修復或是沒落無人問津,所到之處一瓦一木皆是情懷。踏過泥濘的小路,踩上石階,仿佛感受到從前求學的不易。當竹葉飄落,滑過肩頭,聽到流水淙淙,念著一張一頁的殘卷,看到遠處山高霧遠,看到了卻又好似沒看到文人墨客所追求的清雅之地,皆是想象。或許過去的書香情懷只能流傳在回憶之中。所以此次課題的設計研究,希望能夠理性研究,感性設計。不僅展示、傳承文化,也要體會、傳承情懷。通過這次設計研究,希望能有越來越的人看到書院地域文化的價值與魅力,使其能夠源遠流長的傳承下去。
02
語堂一故居
——坂仔鎮林語堂故居景觀設計
胡智慧指導老師:柯培雄教授
問渠那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
本課題設計的整體概念方案就是林語堂故居作為文化源泉,向周圍流動最終對周圍環境產生巨大的影響。在形式上是河流的流動交融形態,在寓意上則是林語堂文化的發展源源不息直向前發展,并且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加入新的東西,這種包容并進的文化精神不斷的影響著我們。不斷發展與時俱進這也是林語堂文化一直充滿生命力的原因。因此整體設計概念演繹是把林語堂故居看作是一個文化源,以林語堂故居為起點設計的“林語花溪”景觀帶是條流動的河流形態,最終流向“新城宮”湖和花海區。表示林語堂文化自身的不斷發展和對周圍環境的影響和熏陶。
請左右滑動閱讀
Mental journey
通過這次的畢業設計,在深入的調研和案例分析過程中使我對于名人故居景觀保護和發展有了新的認識,故居保護不只是簡單的保存不變,更好的保護方式是使故居本身所承載的精神內涵不斷發展擴大,才是對名人故居更好的保護。抓住歷史的發展機遇與故居文化之間的契合點,也就是在故居景觀設計中要不斷適應社會的發展,不斷為名人故居的發展注入新的內容與活力,不斷豐富和創新名人故居景觀環境的設計方法,創造出既有鮮明名人文化特征的景觀環境,又能夠符合當今社會大眾對名人故居景觀的需求愛好,這樣才能使名人故居文化不斷的延續下去,煥發新活力,使名人故居在不同的時代環境中始終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03
皖西地域建筑與景觀設計研究
——以西圩村李氏莊園為例
劉應超指導老師:柯培雄教授
傳承——地域文化新生
在皖西地域文化氛圍解析的基礎上,分析皖西地區地域建筑與景觀的地域性特征,運用地域建筑與景觀的相關理論指導李氏莊園的設計實踐,探索人、地域文化、傳統建筑、自然景觀之間的關系,設計表現以地域建筑與景觀作為載體,運用直接、物化、氛圍營造等手法呈現、延續和傳承地域文化。從自然因素、文化因素等多個方面探討皖西地域特色的表達。在自然因素方面,從水圩民居的選址特點出發,歸納總結李氏莊園的選址、空間、構造等特點,以及水圩民居的形成和發展與皖西地區的氣候特征、自然環境、以及居民生產生活的關系,并在設計實踐中找到相應的手法和呈現方式。在文化因素方面,梳理皖西建筑文化、民俗文化、農耕文化,以及居民的生產生活方式,通過李氏莊園的整體規劃以及莊園內的建筑及景觀設計以傳承皖西的地域文化,彰顯地域特色,傳承人文內涵。
請左右滑動閱讀
Mental journey
一套完整的設計,需要付出大量的時間的精力,從起初的實地調研,測繪等一手相關資料的收集,到具體建筑細節的分析,再到初稿的繪制,經過多次方案的否定和修改,整個設計的過程是漫長且無味的,有時甚至想放棄,當某個問題解決或者是某個想法有了合適的表達時,又覺得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當一個或者幾個想法得到老師認可時,又覺得頗有成就感而重拾信心。設計實踐中的問題很多很多,每一個都需要認真對待,不能想的過多或太少,又不能單調或繁瑣,怎么把握這個度,應該是所有設計師都需要思考的。
04
視覺圖式下的鄉村街道景觀研究
——以東山縣銅陵鎮頂街為例
劉可薈指導老師:張明教授
視覺圖式與鄉村街道
首先,本課題主要圍繞“鄉村街道”這一載體進行,以系統性地整合其視覺圖式信息為目的,結合符號學、形態學和鄉村街道調研等主要理論和方法,探索這些信息的來源及表現形態,用以提煉視覺圖式信息,以點帶面地探討鄉村街道的景觀圖式認知方法和運用。其次,本課題以東山銅陵鎮頂街為案例,基于詳細的調研和分析的情況下,提煉了其視覺圖式信息,進行了一系列的景觀設計,論證了課題的研究內容和方法,最后,本課題希望通過對頂街景觀的視覺圖式信息研究,一方面,能夠增強和促進頂街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使銅陵鎮更具發展的活力;另一方面,能夠為不同鄉村街道景觀的信息留存與設計應用提供可參考的模式,留住美麗“鄉愁”,構建美麗鄉村街巷。
請左右滑動閱讀
Mental journey
兩年半的研究生學習生涯轉瞬即逝,從起點走到終點,又從終點回到起點,回顧兩年半的學習之路,有收獲,也有遺憾,感謝在廈工藝學到的一切,感謝導師的諄諄教導,感謝同學的幫助鼓勵,總之,發展的道路總是曲折的,前途總是光明的。
05
空間的回想·回響的空間
——福成公館場所精神營造
郭夢婕指導老師:張明教授
空間的回想回響的空間
威廉·奧格本的“文化滯差”中提到,同一社會不同變化速度的不平衡會產生文化的斷層、情感的遺失、歷史的缺失等一系列社會問題,背后的根源是“身份認知缺失“,身份認知主要根植于文化歸屬與文化認同。歷史建筑的激活再生能夠幫助改善生態、歷史文化和緩解社會情感危機以及緩解經濟危機。使我們改善人、建筑、環境之間的矛盾,歷史與現實,繼承和創新的矛盾。福成公館的激活再生靈感來源于日本建筑師Atelier Bow-Wow的《空間的回響,回響的空間——日常生活中的建筑思考》,將第一個“響”改為“想”,寓意人們對歷史建筑的回想,對歷史文化的回想,對文化認知和身份認知的回想,而第二個“回響”希望借由福成公館的激活再生讓其場所精神如同講述歷史的聲音不斷“回響”,在空間與人的互動中實現“回響”,對現在,未來分享歷史、和平與文化的價值,與當地居民一起成長。
請左右滑動閱讀
Mental journey
過去的三年是一場對自我認知和設計世界的初探,非常享受通過設計的語言和實際的話語去建造,去激勵和帶來改變的過程,這個階段的狀態很像是一塊海綿,快速得吸收很多新奇的東西,訓練自己成為Problem-solver,Helper,Builder;服務過建行,中信,中煙等國企,也粉刷過街頭的宣傳墻;所有的探索成為了持續熱愛自己專業的催化劑;DAE的Jan Boelen教授說過:“Only when you know who you are,as a designer,you will know what you can give to this society”我們首先應該是作為一個對生命充滿熱愛和好奇心的完整的人,其次才是我們從事設計能夠傳遞和創造的價值。我們的skills決定我們走得快不快,而我們的mindset會決定我們走得遠不遠。畢業步入社會就意味著要將海綿吸收的養分釋放出去,創造更多的價值,同時要有更靈敏的觸角,與世界鏈接,與其他生命聯結。
06
地域文化視角下展示空間的氛圍營造
——以東山書畫院為例
何海峰指導老師:張明教授
“陵”度·東山
本課題名為《地域文化視角下展示空間的氛圍營造—以東山書畫院為例》,探討人、展示道具與地域文化三者之間的關系,通過形、色、質、聲、味、光與數字化等營造方式,展現東山地區的獨特氛圍。將地域文化提煉,將其轉譯到展示空間之中,進而營造出帶有當地特色的藝術氛圍。本次研究的落腳點為地域文化背景下空間氛圍的營造,重點在“境”不僅僅在“形”。通過氛圍的營造,使人在空間內感受東山的“溫度”,體驗東山的“氣候”,達到提升觀賞人體驗感的效果。
請左右滑動閱讀
Mental journey
三年的研究生時光,漸漸落下帷幕。在此,我想對導師和同學們表示衷心的感謝!通過畢業設計的創作,不僅融匯了在校期間的專業知識,還獲得了深入了解東山地域文化的機會。將課題與實踐相結合的創作過程,令我認識到設計與生活相結合的重要性。設計聯系生活,文化推動設計。在未來的設計道路上,我會更加注重理論知識的累計,將研究生生涯的學習習慣帶入工作之中,用設計創造夢想。
07
以點線面為線索導向的敘事性景觀設計
——以東山銅陵鎮頂街為例
李夢嵐指導老師:張明教授
點線面敘事景觀
整個敘事性景觀設計按照點-線-面的線索展開點-節點空間+景觀小品節點空間故事線:文起-文盛-展望文起頂街街道文化特色以及起源、文盛文人衣錦還鄉的故事、展望街道繁榮昌盛﹑人們安居樂業的故事。線-沿街界面的路徑線路+人車分流沿街界面局部修復及景觀改善,使游客的觀賞路徑更加具有記憶點,加上人車分流,頂街實行人行走道,所有車輛停在頂街入口,這樣使狹長的街道不會過于擁擠。面-整個街區選取整條街區上的重要節點空間,通過沿街界面的路徑線路串聯起來,最后生成整條街區這一個大面,形成一個具有敘事性記憶點的頂街街道。
請左右滑動閱讀
Mental journey
東山銅陵鎮這個項目的由來說起來也是機緣巧合,在研二時導師張明教授突然給我們發了一個通知,說東山那邊找老師改善一下當地的文化景觀項目,導師就讓我們上手讓我們鍛煉鍛煉正好可以作為我們未來的畢設項目,每個人可以在其中選擇自己的切入點。由于我是五人中純切入景觀這個點的,所以“敘事性景觀”就落入我手,每天查閱文獻盯著這五個字,思考到底什么是敘事性景觀,到底怎樣去完成敘事性景觀。突然“點線面”這個概念蹦入腦海,讓我一眼確認就是它,就是這個概念,每個設計其實都是由點線面完成的,用最簡單的思路去做不一樣的敘事性景觀。在和導師的交流溝通后肯定了我的思路,在最后幾個月才開始火力全開不停地趕工完善想法和思路。畢設的完成就是不停地出稿然后被否定,再繼續再修改,來來回回大家瘋狂的跑圖書館熬夜,最后血淚完成的答卷。
08
歷史街區保護語境下的文化復合空間設計
——以頂街“東山縣圖書館”改造為例
鐘夢婷指導老師:張明教授
新舊無間
頂街——位于福建省漳州市東山縣銅陵鎮,是一條有著六百余年歷史的古街,項目在歷史街區頂街的入口處,由新舊兩幢建筑相互連接構成。設計定位是以居民為主要服務對象,在不破壞歷史街區原建筑的基礎上,通過室內空間設計來打造一個提供閱讀、休閑、觀展以及參與知識講座的復合性文化功能空間。同時將游客作為次要服務對象,因該項目所在街區歷史文化內涵豐富,在旅游旺季可以選擇性的舉辦小型展覽和東山歌冊演藝活動,充分利用空間,宣傳歷史街區文化內涵。
請左右滑動閱讀
Mental journey
方案的完成過程遠比作品本身厚重,討論與修改,導師的指導,同學的幫助,都藏在了作品的背后。這份課題研究還有許多不足之處,在未來的學習中盡力完善。希望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在相關理論指導下總結出的設計策略,能夠豐富歷史街區保護、舊城改造、老舊建筑室內適應性改造等相關項目的設計思路,為其他城市、地區在進行室內空間改造和歷史街區保護項目的建設提供有益的參考。
09
自明·涵構·語境
——鞍山蘭開美術高中建筑概念設計
楊亞平指導老師:任鴻飛教授
自明·涵構·語境
鞍山蘭開美術高中新校區隸屬鞍山市立山區,其規劃紅線范圍面積為30000㎡,內容主要包含功能分區、建筑系統、交通系統、綠化及景觀系統、豎向設計、主要建筑單體方案等。校園代表著對城市的記憶、承載,校園與城市之間是互為吻合,相輔相成的關系。設計思路主要依據:項目背景——現狀調研與分析——案例借鑒研究——建筑與景觀概念設計。著力探尋校園空間形態的發展與建筑、景觀的自明性以及建筑與周邊建筑環境、建筑與景觀、建筑與城市整體之間的涵構關系、自明性,為未來校園建設提供空間彈性,更有利于校園的永續性發展。
請左右滑動閱讀
Mental journey
畢業設計是我們作為學生在學習階段的最后一個環節,是對所學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的一種綜合應用,是一種綜合的再學習、再提高的過程。在做畢業設計的過程中,總會碰到難題,遇到自己很難解決的問題的情況時,在查閱了一些資料和經過老師與同學的幫助下,這些問題才得以解決,從而順利的完成這份畢業設計。也因此了解到自己在哪些方面的知識與實踐操作是欠缺的。這也是自己走上社會的完美結尾,激勵自己可以將所學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不僅能加深對專業理論知識的理解,而且能豐富和發展書本上的理論知識,使之轉化成更高層次的經驗、技能和技巧。
10
遠山之巢
——福安畬族井口村山地運動愛好者接待中心設計
虞藝群指導老師:任鴻飛教授
遠山之巢
本案設計所研究課題為“當代農林體驗田園畬家風情文旅山居——福安坂中鄉井口畬族特色村寨概念規劃設計”總體方案中的一個單體設計。該項目基地位于福建省寧德市福安市坂中畬族鄉,項目選址為畬族井口村的一個廢棄小學,將其改造成一個山地運動愛好者接待中心,作為接待山地自行車愛好者、山地自駕游游客、以及藝術家寫生團隊和體驗鄉村生活的游客等,以此來作為該項目經濟性配套支撐性子項目。在接待中心單體設計上,盡可能的利用現有的建筑資源,促進資源利用的最大化,對原本的井口小學進行保留、利用與改造。融入人文景觀,打造集旅游服務、休閑娛樂為一體的功能性接待中心。
請左右滑動閱讀
Mental journey
總體來說,為完成此項目,投入了不少的時間與精力。山地運動愛好者接待中心設計思考的核心是既能滿足游客的使用要求,又能整合畬族井口村的資源,起到帶動和支撐村域旅游經濟文化發展的積極作用,也起到保護和傳承畬族井口村的特色歷史文化作用。筆者在本案中對接待中心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對目前美麗鄉村建設中“接待性”建筑與空間性質有了一定認知。
11
鄉土·今昔·畬居
——基于鄉土材料的福安井口畬族民居改造設計
張秋蓉指導老師:任鴻飛教授
鄉土·今昔·畬居
本案作為“《當代農林體驗田園、畬家風情文旅山居》——福安井口畬族特色鄉村概念規劃設計”中的一個子課題,論述了以井口村蘭宅為重點的傳統風貌民居保護與修復、破損老宅的更新與改造、新建“非協調性建筑”的立面改造以及對新民居的外觀設計提出建議。論文的研究核心包括:對井口村畬族民居形制研究、對建筑構造的當代適應研究、對當地鄉土材料的使用研究、上述研究成果如何在民居更新改造設計中運用。井口畬族村落傳統民居建筑群與山鄉特色基礎完好,村巷特色濃郁,選擇合理措施對其進行有效保護、提升修繕性開發,將具有較好的民族地域文化價值。
請左右滑動閱讀
Mental journey
做畢設是一段痛苦而難忘的經歷,因為會承受巨大的壓力,神經會變得異常敏感,會對周圍環境要求極其安靜,不論是機械的噪音,還是同樣遭遇人的抱怨,都會對心情造成影響。而且有段時間會緊張到晚上失眠,白天早醒,很困但睡不著還會心悸的狀態,尤其在構思論文框架的過程中,整夜輾轉難眠,經數日思考之后在夜深人靜時分靈感迸發,因此不得不趕緊起來提筆記錄,否則第二天會記不起來。當然,面對各種困難,可以求助老師,老師為論文方向提供了非常寶貴的建議,需要闡明母課題(實踐項目)的本質,明確論文與實踐項目之間的之母關系,建立在此基礎上,再對論文進行深入,這樣才有立論依據。同時同學間也會相互學習,解決問題。
12
福安坂中鄉井口村畬家風貌美麗鄉村概念設計
趙兵輝指導老師:任鴻飛教授
畬家水墨山居
福安井口畬族村少數民族村落是一個典型的特色文化村落,所留人口稀少,傳統文化和地域特色逐漸被忽視。本案所要做的就是將人居環境科學的理念融入本村,結合當地的文化、地緣優勢、特色風貌,打造水墨山居的意境、畬族文化的品牌,并發掘特色產業實現品牌輸出,同時在區域發展功能定位上,形成與周邊村落的良性互補,實現區域共同發展。
請左右滑動閱讀
Mental journey
畢業設計作為真題項目,從組隊到調研、設計、匯報等持續了近13個月的時間,在這個過程中,導師的指導、時間的把控、主題的明確的設計的高標準要求使我們更好的進行了每個階段的任務安排。開始懷念和團隊成員一起在工作室加班熬夜的日子,但是希望頭發能少掉一點吧。研究生生涯即將結束,面對未來,內心充滿期許、興奮和對校園的留戀。但是無論在哪,都會懷念這里,并帶著感恩的心繼續在設計的道路上前行。
13
“城市針灸”理論指導下的老舊社區空間改造設計研究
——以廈門湖濱二里社區為例
朱靜靜指導老師:吳抒玲副教授
城市針灸
“城市針灸”的理論精髓類似于中國傳統中醫中的針灸原理,通過找出某些特定區域即“穴位”,以“點式切入”的方式來進行小規模的改造。項目是對廈門市湖濱二里社區進行改造,通過社區空間的某些節點進行“針灸”,觸發其空間環境的改變,來激活社區空間,為社區帶來活力。
請左右滑動閱讀
Mental journey
奮學其中,“文案”兼表。整個項目從開始到結束,其間付出了很多心血,論文和方案的多次討論,反復修改成就了如今的設計。在設計中,新的突破是運用“針灸”原理對二里社區空間進行改造,希望以此體現學科共有的價值取向,使得“新”“舊”傳統與創新走向融合。這不僅是一次新的創造空間,也是一次新的方式探索。
14
回憶鄉拾
——集體記憶視角下的鄉村公共空間設計
徐卉指導老師:王娟副教授
舊憶鄉拾
方案以鄉村集體記憶為線索,以“鄉拾”為主體概念,意為“重拾鄉村中被遺忘的美好時光”。通過同音詞的演繹,提出與相應節點主題相符的子概念,進而將眾多節點串連成為一個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共性與個性并存的公共空間集合體。再現鄉村美好記憶,構建具有鄉村特色及其地域文化底蘊的公共空間,復興衰敗的鄉村公共空間,助力鄉村問題的解決。
請左右滑動閱讀
Mental journey
畢業設計作為我們學生時代的最后一個環節,是對我們所學知識和專業技能的綜合應用和考驗?;叵氘厴I設計的過程,有過懷疑,有過煩躁不安的情緒,有過一次又一次的自我否定,但最終還是在同學朋友,家人老師的陪伴下逐一克服了這些困難。如今再看自己已經完成的設計成果,依舊發現了新的不滿之處,但這也恰恰說明了設計是一個不斷優化沒有盡頭的過程,同時也成為了我在步入社會時認真工作,努力學習,不斷提升自我的一種動力。
導師寄語Tutor's message
【柯培雄教授】
三年光陰,倏忽而過,面對離別有點茫然不知所措。希望多年以后回望,仍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祝各位畢業生前途遠大,一切順利!愿你們心中長存母校,這里永遠是你們最溫暖的家。
【張明教授】
親愛的同學們,祝賀你們順利完成學業,即將開啟人生的新旅程。愿你們在未來的旅途中,用勤奮和智慧去實現自己的理想和目標,開創美好的未來!無論將來走多遠,母校永遠是你的家,常回家看看!
【任鴻飛教授】
親愛的同學們,校園生活即將告一段落,你們快樂、善良、勤奮、帶給了校園永久的精彩,你們青春的精彩久久流芳!感謝你們!
你們將踏上的路會寬闊向上!你們的未來一定鵬程萬里!
未來會有坎坷,要堅信自己是創造理想人居環境優秀擔當者、要以社會添加福祉為己任,路自會寬闊,正如建筑師凱文?羅奇所言:“…營造出讓人樂在其中的工作和生活環境,讓大家擺脫就像領薪水和應付生活的不好狀態…”
愛你們的朋友、老師
【吳抒玲副教授】
高調做事,低調做人。
【王娟副教授】
時光荏苒,青春恣意!愿你們在時代的浪潮里豎桅揚帆,劈波斬浪!用才智、膽略和毅力,開辟出一片屬于你們自己的天地!
我們衷心的感謝扮演著撒種、澆灌、守望角色的所有老師您們的教導與啟發都在我們的旅程中留下了特別的印記感恩帶給我們靈感和生活感悟的一切經歷也感恩旅程中的同伴
作為即將畢業的環藝研究生我們希望帶著各位老師和學校的美好祝愿以獨特的身份站立在各自的崗位上選擇塵土的姿態,仰望星空我們相信再遙遠的目標也經不起執著的堅持
作品詳見(復制以下鏈接進瀏覽器查看):
https://art.fzu.edu.cn/info/1069/21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