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工業文創

畢業季 | 2020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 (產品設計研究) 研究生畢業作品展

發布時間:2020-05-27      閱讀量:53992次     

    交叉·融合|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研究生教學特色
  始終強調專業的深化研究和項目課題實踐,重視設計的中國傳統學科和交叉新型學科的比較研究,開拓前沿理論與現實實踐。面對中國快速增長和可持續未來發展的主要課題,我們認識到設計將日益成長為中國社會協調發展的核心要素。面對新世紀的全球化語境,研究生教學更關注設計的問題研究、文化研究和價值研究。而價值創新一直是設計學院研究生教學中傳業、授道、解惑的核心。
  產品設計研究
  中央美術學院匯集了我國人文藝術領域內最高水平的教學資源,為每個學科和專業提供了先天的優勢。在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發展,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成果之豐富,影響之深遠,為世界矚目。與此同時,我們逐漸意識到單純以西方現代教育體系為參照的人才培養模式已經無法適應中國當代社會的發展需要,在經濟發展到相對高的指數情況下,文化重新成為國家文化復興的另一臺發動機,重拾手工,強調“工匠精神”,在傳統文化基礎上創新已經刻不容緩,無論是在政策層面或是在教學層面,都對文化提出了新的課題。中央美術學院的日常教學中,從教員的藝術素養到創作教學方法,從學生群體的跨院系合作交流到高端國際化交流,都是美院獨一無二的文化傳統,所以,重拾人文藝術這一巨大優勢資源,是本研究方向未來發展的必然選擇。
  01.紅茶君的實驗室
  作者姓名/趙雪薇
  導師組/李衛教授(責任導師),吳永平教授,趙斌副教授,傅愛臣副教授
  材料創新是應對環境問題永不過時的解決方案。從天然生物材料代替傳統材料切入,試圖改變新材料研發只能在實驗室進行的局面。當材料的使用者即是開發者時,或許新材料的研發與應用就可以形成良好的銜接。通過對比篩選,我確定一種名為紅茶菌的生物材料作為研究對象,從材料實驗到材料應用均獲得了豐富的成果,我將這些成果整合,發布在“紅茶君的實驗室”中,希望帶給有興趣的人以啟發,發揮群智的作用,以公眾參與助力紅茶菌的應用研究,使紅茶菌流行起來!
  你是如何確定這個畢業設計主題的?
  我圍繞環??沙掷m這個主題展開,前期經歷過多次方向改變。最終選擇材料創新這個方向,是因為我在Aalto University交換期間接觸到生物材料。這引起了我的興趣,回國后,經過多次實驗篩選,最后確定以紅茶菌作為研究對象。
  你的畢設作品樣數較多,那么它們之間是否存在一定的邏輯呢?
  分為四組,材料實驗、培養器、菌包和網站。它們之間存在推導關系,通過實驗明晰材料特點,分兩個分支深化。培育方法導出培養器功能,材料應用導出菌包設計。最終成果會發布在網站上,會員可以討論并互相啟發,形成分享社區。
  疫情對你這次的創作帶了了什么影響?
  有影響,如某些實體制作難以完成,但宅家也帶來了機遇,作品初衷是鼓勵非專業人士結合自身條件,參與到紅茶菌的創新中。居家隔離政策恰好提供了時間與機會。我將研究限制在家中,獲得的成果更適合在家中復制,疫情的影響反而更有利于作品的傳播。
  導師評語
  通過畢業作品可以清晰看到在央美三年的研究生學習,以及赴歐洲近半年的交流實踐,趙雪薇實現了脫胎換骨的轉變,為學弟學妹樹立了研究型畢設創作的新標桿。
  美院七年,印證了《禮記·學記》:“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牢記此句,將享用一生!
  ——李衛教授
  02.和珂雜貨鋪
  作者姓名/和珂
  導師組/吳永平教授,江黎教授,李衛教授,傅愛臣副教授,趙斌副教授
  由于特殊時期影響,在無法完成預設的畢設實物制作而余出的大量時間里,筆者以畢業論文中詳細論述的《瓷瞳》、《絲靈》、《漆弦》三組作品為引,創作整理了三十余組作品至打樣階段,以"和珂雜貨鋪”的概念統一展示,希望借畢業展覽詳析三組主要作品的同時,帶出更多日常學習生活中的思考和設計。
  《瓷瞳》、《絲靈》、《漆弦》是“和珂雜貨鋪”的三組“國潮”。每個組合都來自中國傳統工藝與現代時尚的神合,“瓷瞳”魔幻、“絲靈”奇趣、“漆弦”華美;帶著遠古穿越而至的律動,喚醒現代年輕時尚的潮流中神秘的歷史感認同。作品雖未圓滿,但傳統和現代,古典和時尚,沉靜和趣味的碰撞,已經在作品中盡顯。
  為何取名“和珂雜貨鋪”?
  《和珂雜貨鋪》是以最早畢業預設的作品《瓷瞳》、《絲靈》、《漆弦》三組作品為引,創作的三十余組作品的集合。其中包含的作品數量多類別廣,所以取名為"和珂雜貨鋪”。
  為何選擇以多物件場景進行畢設的呈現?
  因特殊時期影響,無法完成預設三組畢設的實物制作空余出了大量創作整理時間。一是為了填補《瓷瞳》、《絲靈》、《漆弦》因數字化展覽而無法展示的傳統材料美感的遺憾。二是希望借畢業展覽的機會曝光,讓《和珂雜貨鋪》持續發生,分享更多日常的思考。
  導師評語
  和珂的作品從中國傳統的精華中汲取營養,結合自身較好的審美品味,在傳統和現代,古典和時尚,沉靜和趣味中尋找自我。從他的《瓷瞳》中,我們感受到一絲魔幻,用眼睛為載體,結合陶瓷這種既古老又現代的材料反映他大膽的創意。各類傳統材料的工藝和制作早在他美院的本科學習時就有嘗試過,這次畢業他把陶瓷、絲綢、大漆三大傳統經典都創作一遍,也是他繼本科畢業后的又一次匯總?!督z靈》是他畢業創作的另一件作品,他用“高貴”的絲綢設計了一組“玩物”,將“玩”和“用”結合到了一起,將“高貴”和“普及”放置在了一起,這是另一種時尚。《漆弦》作品是在繁雜的大漆工藝中尋求“知音”,在樂器領域里他也做了一把實驗,他也希望把大漆用樂器,音樂這種方式帶回人們的生活。除了這三組作品,他還大量整理和完善了自己很多的想法和設計。由于條件限制作品雖未圓滿,但他的思考和積累已經通過作品很好的呈現。
  ——吳永平教授
  00:00-02:30和珂《和珂雜貨鋪》
  02:32-04:28齊書儀《解剖題材系列設計》
  03.解剖題材系列設計
  作者姓名/齊書儀
  導師組/吳永平教授,李衛教授,趙斌副教授,傅愛臣副教授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解剖學的發展不僅僅推動了醫學的發展,也為藝術做出了貢獻。在當代解剖題材也越來越多地成為一種設計元素出現。將解剖元素與植物相結合,在冰冷的解剖元素中注入植物的生機,成為煥然一新的形象,并將新的解剖形象融入日常生活的產品中。這組作品分為兩部分,其中包括解剖元素與植物結合的圖案及其衍生品,以及解剖元素結合植物主題的掐絲琺瑯和鉛筆琺瑯畫。在這組作品中,手術器械,牙齒,支氣管,內臟等解剖元素丟棄了其冰冷、嚴肅、理性的形象,變得可愛而富有趣味性。
  為什么選擇解剖題材?
  可能因為父母都是醫生的原因,而解剖學是溝通藝術與醫學的橋梁,所以從小對解剖學比較感興趣,解剖元素也貫通在一直以來的創作中。
  為什么要將解剖元素與植物相聯系?
  解剖元素通常給人冰冷感,而使其與植物產生聯系,增加了作品的趣味性和創新性,也使解剖元素顯得可愛而充滿生機。
  琺瑯畫的制作中有什么困難嗎?
  琺瑯畫運用了鉛筆琺瑯,彩繪琺瑯和掐絲琺瑯的方式,其中彩繪琺瑯在制作前嘗試了多種顏料和燒制溫度呈現的不同效果,也經過了很多次失敗。另外在燒制過程中琺瑯很容易彎曲,所以實驗了多種厚度和形狀不同的銅材。
  導師評語
  齊書儀同學通過三年的研究生學習,今天已經要順利畢業了。她在這三年的學習生活中努力學習,有著自由的思想,任何事情都是用最積極的態度去對待。并且她善良,內心細膩,美的素養良好,一貫地把這些最有價值的東西和學習結合好,安排好。希望她畢業后仍然保持這些良好習慣去迎接未來。
  ——吳永平教授
  04.智環
  作者姓名/王姝中
  導師組/傅愛臣副教授,李衛教授,吳永平教授,趙斌副教授
  隨著城市空巢老人人數的不斷增加,社區養老模式及集體養老模式等新興養老服務產業在不斷地出現。怎樣更好地監護老年人的身體狀況,在子女無法貼身照顧老年人日常起居的情況下,可以第一時間發現他們遇到的困難及問題并及時找到解決方案。這是現如今,在中國大多數老年人所選擇的自我居家養老模式下所產生及面臨的主要挑戰之一。筆者所設計的“智環”就是針對這一情況而誕生的。它可以隨時監控老年人的身體狀況,并且第一時間發送報警信號給相關人員,讓老年人在生活中可以得到更好的照顧。
  你設計智環的起因是什么?
  我姥姥在家洗澡的時候摔倒了,因為沒有及時發現所以住院了很長時間,之后的身體也不是很好。所以我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設計能夠使老人在摔倒后及時得到救助,這是我設計的初衷。
  你為什么要選擇戒指最為最終的產出形式?
  因為戒指帶在手指上,老人可以進行單手操作,當出現緊急情況時也能獲得更高的救助保障。
  你認為你的設計亮點是什么?
  很多老人對智能產品的接受度不是很高,我希望他們帶上我設計的產品之后,健康可以得到更多保障,同時獲得更多的社會認同感。也希望通過自己的設計使子女更加了解自己父母的身體狀況,讓親情的紐帶系得更緊。
  導師評語
  維托里奧·馬尼亞戈·蘭普尼亞尼“堅信設計的社會功能意味著引導它脫離單純的愿望并且使之不僅回歸于美學而且回歸于倫理的范疇?!?br />   姝中的設計作品《智環》裹挾于智能時代的浪潮中,如是踐行著設計倫理中的人性關懷。對功能性入微的考量與實現,產品造型的每一個細節,無不浸透出設計師“愛”的心聲?!爸挥卸藐P愛,才有愛的設計”,希望姝中以此為開端,設計出更多優秀的產品,用自己的“心”與“愛”,發散光亮與溫暖。
  ——傅愛臣副教授
  00:00-02:46王姝中《智環》
  02:46-07:56楊松潔《being towards death向死而生》
  05.being towards death向死而生
  作者姓名/楊松潔
  導師組/趙斌副教授(責任導師),吳永平教授,李衛教授,傅愛臣副教授
  畢業創作一共分為三個系列,以骨灰作為一條隱線進行串聯,回歸到傳統材料基因中挖掘傳統材料的當代轉化以及探索新材料的多樣性應用。
  系列一作品是大漆敘事性產品由七個小件組成,以實體化的形式出現。將“虛”、“實”放在同一個時空下,實體成為影像中實體化的關鍵幀,影像成為四維空間中實體活動的記錄者。
  系列二作品是骨灰花草肥可持續產品,將骨灰作為肥料回歸土壤,重新滋養新生命,開啟新的輪回。將骨灰與淀粉混合制成小球,外面包裹可在堆肥環境下自然降解的3D打印PLA線材,最終制作成一顆顆的花草肥肥料。此系列除產品設計之外還做了產品包裝設計以及遠未來祭奠方式的概念設計,將生命的長度以可視化的方式進行重新詮釋,每個人離開世界后所要留存的不再是骨灰,而是提取出來的基因序號以及骨髓細胞等重要生物線索。
  系列三作品是一系列基于材料試驗的花器,可獨立作為家庭空間祭奠物品,以3D打印碳纖維尼龍粉末和骨灰進行混合,以一定的特殊比例直接打印出產品用以祭奠。
  你認為大眾會接受你的這種新型的殯葬祭奠方式嗎?
  我認為傳統文化是值得傳承的寶貴的東西,但并不是所有存在都是合理的,隨著時間以及社會的發展從前看似稀松平常的事情也許會暴露出很多問題,就像殯葬這件事一樣。我的作品也許無法改變絕大多數人的選擇,但或許可以從占用土地資源的傳統墓地祭奠形式的龐大人群進行引導式壓力分散,讓一小部分人有了新的選擇的可能性,這種小的改變也許就是對我的作品在社會意義層面的一種認可吧。
  你在未來死后想要用什么方式來做自己的殯葬祭奠呢?
  我覺得要看我后代的養花能力(笑)如果他們不太會養植物,我怕我的骨灰做成花草肥之后好不容易長出來的花被他們養死了說不定會他們又會傷心難過第二次...所以養花技術不行的話還是把我的骨灰融入大漆做一件家居產品陪伴他們吧。我不希望自己孤零零的躺在墓園里,更希望和家人、后代們永遠在一起,陪伴他們每一天,仿佛我也實現了去未來看看的夢想。
  畢業創作中用到的骨灰是真的骨灰嗎?
  實際用到的骨灰屬于我曾經養的貓,叫肉松,因為有先天性心臟病在我考研前半個月突然走了,沒有任何征兆,我把她火化后骨灰一直放在家里舍不得把她埋葬在陌生的環境里,借著畢業創作的機會讓她以一種新的身份繼續在這個世界上“活著”。
  導師評語
  死亡主題與祭奠文化是大部分人不愿面對但終將要直面的命題。作為應屆畢業生勇敢地挑戰這難以應對主題,并通過自己對死亡與生命的理解與思考,不但為現代殯葬業提出了一個系統性的改良方案,更為每一個體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精神寄托方式而進行了有意義的嘗試,值得鼓勵。
  過去的事情我們無法改變,能改變的只有自己和未來。
  ——趙斌副教授
  或點擊文末“閱讀原文”進入2020中央美院畢業季
  線上美術館設計學院專區...
  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
  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一級學科正在成為中央美術學院引領國內、對話國際的戰略優勢學科和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已經建成涵蓋視覺傳達設計、數字媒體藝術、設計歷史及理論、藝術與科技、公共藝術與設計、環境藝術設計、生活產品設計、設計史及理論等目錄內的二級學科,以及自主創設的服務設計、設計管理、創新設計、社會設計等新增二級學科。同時,在保持現有學科口徑范圍優勢下,設計學科以對中國社會未來形態和經濟模式整體研判為基礎,以積極應對全球科技、經濟和社會變革為契機,以培養具有中國文化立場和全球意識的頂尖人才為目標,以服務于國家重大戰略舉措為根本,全面深化改革和創新驅動發展。
  更多資訊可關注CAFA設計學院官網
  http://design.cafa.edu.cn
  來源: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產品設計研究)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在此僅供交流學習如侵刪

作品詳見(復制以下鏈接進瀏覽器查看)
https://zhuanlan.zhihu.com/p/143666446

国产免费看网站v片不遮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