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東醫院臨港院區項目概念設計方案征集公告
標訊類別:國內招標
招標人:上海臨港新城投資建設有限公司
標訊類別:國內招標
項目所在地區:上海市
一、招標條件
本浦東醫院臨港院區項目已由項目審批/核準/備案機關批準.項目資金來源為其他資金財力資金.招標人為上海臨港新城投資建設有限公司.本項目已具備招標條件.現招標方式為公開招標.
二、項目概況和招標范圍
規模:浦東醫院臨港院區項目總建筑面積約19萬平方米.地上建筑主要包括急診部、門診部、住院部、醫技科室、保障系統、行政管理、院內生活、科硏用房、教學用房、大型醫用設備用房、中醫特色用房、感染疾病科用房、預防保健用房、文化活動、便民服務用房等.地下建筑主要包括停車、人防、后勤輔助用房等本次征集內容為的概念設計方案征集
范圍:本招標項目劃分為1個標段.本次招標為其中的 (001)浦東醫院臨港院區項目
三、投標人資格要求
(001浦東醫院臨港院區項日)的投標人資格能力要求:
1.須系我國境內依法設立的法人或非法人組織(本項目不接受分公司以自己名義參加采購活動).具備建設主管部門頒發的建筑行業建筑工程專業資質甲級或工程設計綜合甲級資質.
2.本項目不允許轉包. 項目不允許聯合體投標.
四、招標文件的獲取
獲取時間:2021年06月26日09時00分到2021年06月30日16時00分.
獲取方式:委派授權代表提供如下資料:1.營業執照復印件加蓋公章.2.法定代表人直接獲取征集文件的應提供法定代表人證明書及法定代表人身份證委托授權人獲取征集文件的應提供法定代表人授權委托書及被委托人身份證3.資質證書復印件加蓋公章獲取征集文件.本次征集文件收取工本費人/民/幣500元/本.售后不退.
注:①獲取征集文件時提供的資料應與應征文件中的資格證明文件一致.如有不同.以應征文件為準.②應征單位提供的一切資料均應以中文為準.如果因為語言誤差造成的損失由應征單位負責.
五、投標文件遞交截止時間:2021年07月19日09時30分.
六、開標時間:2021年07月19日09時30分.
為服務臨港新片區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高品質健康服務和醫療保障需求,努力打造與臨港新片區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與居民全生命周期健康生活需求相配套的衛生健康服務體系,根據《中共上海市委關于制定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19-2035年)》《關于本市“十四五”加快推進新城規劃建設工作的實施意見》《關于加強新城醫療衛生資源規劃配置的方案》《臨港新片區高質量社會服務體系建設規劃》等,制定《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衛生健康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詳情↓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上海重要講話和在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慶祝大會上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踐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重要理念,按照臨港新片區國際醫療服務集聚區的工作目標和長三角城市群獨立的綜合性節點城市的總體定位,堅持預防為主、中西醫并重,推進健康事業整合發展、內涵發展、創新發展,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重大戰略,努力提高人民群眾的健康水平。
(二)基本原則
1.堅持對標一流,促進改革發展。聚焦人民群眾健康需求,對標國際最高標準、最高水平,把開拓創新作為引領健康事業發展的核心動力,推進政策創新、機制創新、科研創新、管理創新和服務創新,通過創新引領發展。堅持對外開放,加強國際交流合作,引進健康領域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醫療機構和企業,促進健康領域蓬勃發展。
2.堅持軟硬并舉,促進機制創新。根據臨港新片區人口分布、產業規劃和布局等特點,統籌分步布局各類衛生健康服務設施,優化增量醫療衛生資源布局,提升存量資源質量。注重人才內涵提升,加快高端、緊缺衛生人才引進和培養。推動醫療衛生服務對外開放,加快醫療衛生事業高質量發展。
3.堅持多元供給,促進市場導向。以健康需求和解決人民群眾主要健康問題為導向,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健康服務需求。堅持政府主導與市場機制相結合,在堅持公立醫院在基本醫療服務主導地位的同時,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醫療資源配置中的作用,為社會辦醫療機構預留發展空間,促進健康領域共建共享。
4.堅持產城融合,促進協同發展。圍繞“研發+制造+服務”布局構建完善的大健康產業鏈,加強健康產業上下游企業的聯系及不同企業關鍵技術環節的關聯。加強臨港生命藍灣科技產業園與其他生物醫藥特色園區協同配合,形成產業生態集群閉環和耦合效應。加強企業與科研機構、醫療機構等單位合作,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
(三)發展目標
到2025年,建設成與臨港新片區定位相匹配的國際醫療服務集聚區,與臨港新片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相適應,與居民全生命周期健康生活需求相配套的高品質健康生活引領區。力爭衛生健康服務資源更加集聚,居民健康水平進一步提高,衛生健康服務環境更加優化,產學研更加融合,衛生健康產業能級和競爭力不斷提升。具體表現為:
——完善的健康服務體系。適度超前、分步推進基本醫療衛生資源配置,加快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初步建成符合新片區階段特點、智慧便捷、高效優質的醫療服務體系,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服務水平顯著提高。基本建成醫防融合、平戰結合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強化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落實分級診療制度,初步建成適宜、綜合、連續的社區健康服務體系。
——優質的健康服務資源。建設高水平、研究型市級醫療機構,做實做強區域性醫療中心,堅持中西醫并重和優勢互補。以海派中醫為重點,打造中醫健康旅游國際品牌。積極引入高水平國際醫療資源,增加差異化、特色化醫療服務供給。
——開放的健康服務制度。對標高水平經貿規則,形成新一輪的政策制度供給,爭取醫療領域更大開放力度,探索醫療服務新模式。推進健康聯合體建設,構建市級優質資源下沉基層的平臺載體。
——融合的健康服務產業。大力發展醫學科技,打造高水平臨床醫學中心,提升遠程醫療服務能力,構建智慧化健康服務體系,打造數字健康城區新模式。推動建立產學研醫對接平臺,促進高水平臨床研究發展。
(一)堅持平戰結合,完善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
1.完善公共衛生應急管理網絡。依托城市運行“一網通管”平臺,結合臨港新片區應急指揮中心建設,建立實時、智慧、高效的公共衛生應急指揮系統,完善區域內部門聯動、合理布局、設施完善、功能齊全的應急網絡,實現態勢全面感知、資源統籌調度、信息統一發布、指令實時下達、組織協同聯動、趨勢智能預判等功能。
2.健全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加快推進醫防融合的疾病綜合防治服務管理體系建設,建設臨港公共衛生中心,涵蓋傳染病防控、慢性病防控、衛生監督、婦幼保健、口腔防治、眼病防治等各類公共服務功能。推進浦東新區神經精神衛生中心建設,設置床位1300張。增設萬祥醫療急救分站,完善區域內院前急救體系網絡布點。結合六院臨港院區改擴建,同步建設一等民防醫療工程及直升機停機坪,完善“平戰一體化”功能布局,提升戰時和緊急救治能力。每新增10萬人口同步新增1個社區精神心理健康服務點,推進血站服務體系與醫療衛生資源布局相適應,在人口密集區域至少建設1個標準化愛心獻血屋。
3.加強公共衛生應急救治能力。建立健全重大疫情救治機制,支持六院臨港院區加強感(傳)染科的硬件設施投入和人力資源配置,加快推動標準化發熱門診建設,支持PCR實驗室建設,進一步提升大規模病毒核酸檢測應急反應能力,強化重大疫情和公共衛生應急救治能力,成為區域性公共衛生應急救治中心。結合社區醫療機構規劃建設,加強發熱門診、發熱哨點診室等建設,完善發熱篩查診療功能。加強公共衛生應急救治能力儲備,建立應急救治制度,完善應急狀態下區域聯動、動員響應、人員調集、醫療救治費用保障等機制。
4.提升公共衛生應急社會治理水平。實施依法防控、聯防聯控、群防防控,構筑個人防護、主動檢測、哨點監測、流調追蹤、精準管控、有效救治的嚴密防控鏈,利用大數據分區域分等級評估公共衛生安全風險,實施分級分類防控。完善社區治理體系,加強基層防控能力建設,加快補齊農村公共衛生服務短板。完善愛國衛生群防群控模式,開展不同風險情景的公共衛生應急演練,廣泛動員公眾參與,推動專業防控和群眾參與有機結合。完善大型公共設施轉換為應急救治設施的預案,強化應急物資儲備。
(二)堅持高點站位,優化完善醫療衛生資源布局
5.打造高能級醫學中心。加快推進六院臨港院區改擴建,新建總建筑面積12.5萬平方米,包括醫療科研綜合樓及二期病房綜合樓建設,新增床位600張。進一步強化六院臨港院區綜合性醫療服務定位,健全科室設置,重點打造急診急救、婦兒等學科,建設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創傷中心、危重孕產婦救治中心、危重兒童救治中心等5大醫學中心,探索發展泌尿修復與重建、血液內科MDS診治、睡眠醫學、肘關節功能重建等4個特色學科,全力打造成為區域性疑難病癥診治中心。支持醫院探索特色??祁I域的國際國內前沿技術,積極推廣臨床專科適宜技術。
6.加快區域性醫療中心建設。按照獨立大城市和不低于全市平均的標準,適度超前配置基本醫療衛生資源,以服務半徑和服務人口為依據,每30-50萬人口配置1家區域性醫療中心,完善醫療服務網絡。在先進智造片區建設浦東醫院臨港院區作為區域性醫療中心,設置床位700張,達到三級醫院管理運行水平。在滴水湖核心片區引入市級優質中醫醫療資源,新建1家中醫醫院,設置床位500-700張,達到三級中醫醫院管理運行水平。支持區域性醫療中心重點提升婦幼等緊缺性??品漳芰?,發揮常見病多發病診療、基層醫療衛生人員培訓等功能。
7.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根據《上海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功能與建設指導標準》布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滿足居民15分鐘就近就醫需求。大力推進申港、萬祥、書院、四團平安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新建、遷建項目。做強基層診療功能,提升社區醫療衛生服務能力、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能力、人群健康管理能力,強化中醫在慢性病診治預防等方面的應用。推動符合條件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升級成為社區醫院,適當擴大床位規模,在提供全科診療服務基礎上,因地制宜提供內、外、婦、兒等??品眨攸c打造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康復、健康管理與護理三大功能,加強人員和設施配備。
8.加強中醫藥事業發展。推進中醫醫療資源提質擴容,實現各類別醫療機構中醫科室設置全覆蓋、中醫藥服務全覆蓋,形成網絡齊全、功能完備的新片區中醫藥服務體系。新建一所中醫醫院,加強六院臨港院區和新片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科標準化建設,支持社會力量舉辦具有特色優勢的中醫醫療機構并鼓勵連鎖經營。
(三)堅持高效優質,提供高品質醫療衛生服務
9.構建緊密型健康聯合體。依托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等市級醫療資源優勢,積極推動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臨港新片區緊密型健康聯合體(市六醫院、泥城、萬祥、書院、蘆潮港、申港(在建)、平安6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以下簡稱“市六—臨港”緊密型健康聯合體)運行。整合聯合體內資源配置,推動聯合體內人、財、物、信息等優化重組、集約使用,統一疾病診治規范標準,推進聯合體內檢查檢驗結果互認,實施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科研教學等一體化管理。支持推進聯合體內醫務人員多點執業,構建市級優質資源下沉基層的平臺載體,提升基層診療水平,促進“市六—臨港”緊密型健康聯合體逐步建設成為服務、責任、利益、管理的共同體,為人民群眾提供優質、高效、方便、經濟的醫療衛生服務。
10.打造高標準家庭醫生服務。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平臺,打造家庭醫生多元服務模式。做實做優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完善居民健康檔案。提供健康體檢、營養指導、健康咨詢、職業健康管理、健康教育等服務。鼓勵引入市場資源,在中央商務區、頂尖科學家社區等重點區域,引入高品質、個性化的全科診所,提供多層次、高質量的全科醫療服務。加快全科醫生配備和引入力度,到2025年每千人全科醫生數達到0.45人,探索更為靈活的收入支配方式和薪酬分配制度,激發醫務人員活力。
11.完善醫養結合服務模式 。完善醫療衛生、康復、養老等機構合作機制,鼓勵康復、養老和醫療衛生機構開通雙向轉診綠色通道,推進醫療衛生、康復和照護服務銜接。推動醫療衛生機構與養老機構鄰近設置或整合設置,支持有條件的養老機構設置衛生所、醫務室等內設醫療機構。推廣社區居家醫養結合模式,加強社區居家康復護理服務。鼓勵社會力量舉辦醫養結合服務機構。
12.推進智慧醫療服務發展。支持醫療機構、企業推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在醫學領域的應用,加快發展智慧醫療。支持醫療機構發展互聯網醫療,完善移動診療系統和遠程醫療體系,推動互聯網醫院品牌化、特色化發展。加快智慧醫院建設,完善以患者為中心、全流程閉環的智慧化醫療服務模式。推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互聯網”發展,開展面向居民的家庭醫生簽約、健康管理、健康照護、藥品配送等智能化服務。推進形態多種、功能多樣的智慧健康驛站建設,實現社區健康管理關口前移。
(四)堅持改革創新,推動特色醫療服務發展
13.引入高水平國際醫療資源。根據國際醫療服務集聚區建設目標,發展引入一批國際化婦產科、兒科、心理健康等特色??漆t院和診所,培養引進一批具備國際化教育背景、??萍夹g能力一流的醫學人才,增加差異化、特色化醫療服務供給,推動國內國際健康服務市場雙循環相互促進發展。探索公立醫院與社會辦醫療機構開展技術、品牌、管理等多種形式的合作,在保證公立醫院公益性的前提下,最大限度激發優質醫療資源的活力。
14.探索醫療領域更大力度開放。擴大醫療衛生服務領域開放,探索加強與海南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游先行區的合作,推進國外已批準上市的藥物、醫療器械等爭取在臨港新片區符合條件的醫療機構先行使用。探索社會辦醫療機構大型醫療設備配置實施備案管理,積極支持區域內高水平社會辦醫療機構成為醫學院校教學基地和住院醫師、??漆t師規范化培訓基地。
15.發展國際化醫療服務。支持發展高品質的國際醫療服務,鼓勵有條件的醫療機構建立國際醫療部,推進醫療服務標準與國際接軌。推動區域內各類醫療機構與國際商業醫療保險機構深度合作對接,按國際通行標準提供一流的商業醫保服務。以海派中醫為重點,建設中醫國際醫療和康復中心,打造中醫健康旅游國際品牌,探索醫療服務新模式。積極培育與國際接軌的家庭醫生服務市場,擴大高品質家庭醫生服務供給,滿足多層次家庭健康服務需求。支持醫療機構引進國際化知名醫療團隊,不斷提升服務品質。探索建立國際病例會診平臺和病理診斷平臺,推動醫療服務向國際化水平邁進。
16.支持高水平社會辦醫發展。推進健康服務業發展政策落地,為社會辦醫預留規劃發展空間,引導發展高水平??漆t療機構,逐步提高社會辦醫療機構床位規模比例。鼓勵醫務人員在公立醫療機構和社會辦醫療機構之間多點執業。鼓勵社會力量舉辦??漆t院,重點發展康復、中西醫結合、腫瘤、健康體檢等專科醫療機構,與公立醫院形成互補發展。大力發展病理診斷、醫學檢驗、醫學影像、消毒供應等專業技術服務。發展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服務機構,結合“云健康”管理技術提供疾病篩查、保健指導、健康干預、慢病管理、心理健康等服務。
(五)堅持產城融合,提升醫學科技創新能力
17.推動高水平臨床研究發展。支持醫療機構加大重點學科和專科建設力度,承擔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建立“臨床診療-臨床研究-技術研發-成果轉化”一體化機制和服務平臺,結合頂尖科學家社區等科創資源,參與全球醫學科技創新,成為國家和本市重大疑難疾病的臨床研究和診療平臺。支持六院臨港院區建設市級醫院專病數據庫,率先建立新片區范圍內標準規范統一的專病臨床研究數據庫,全面對標接軌國際臨床研究標準和規范,吸引培育一批高層次臨床研究與轉化人才,推出一批國際一流的臨床研究轉化成果。
18.提升生物醫藥成果轉化能力。支持醫療機構設立科研成果轉化部門,鼓勵委托第三方機構開展技術轉移服務。以技術市場、資本市場和人才市場為紐帶,以資源開發共享為手段,鼓勵區域內醫療機構、生物醫藥產業園區、行業組織、重點企業等各類創新主體加強合作,建立產學研醫對接平臺,引入國際一流的知識產權、投融資等第三方專業服務資源,構建協同創新的體制機制,打通醫學科技成果轉化鏈條,建設一批具有強大帶動力的“醫研企”協同科技創新示范基地和團隊,發揮引領示范作用。
(六)堅持人才興業,加快醫療衛生人才隊伍發展
19.加強衛生人才引進和培養。根據《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關于引進和培養醫療衛生人才的實施辦法(試行)》,不斷提升優化衛生人才隊伍的規模與結構,著力打造一批結構合理、梯隊發展、技術精湛、優勢互補的衛生人才隊伍。支持醫療機構大力培養和集聚高端醫學人才,重點引進一批醫學領軍人才和學科帶頭人,并加快優秀青年醫學人才、公共衛生人才、國際化衛生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雙語人才的引進和培養。針對人才落戶、住房保障、醫療保障、子女就學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優化人才落戶及居住證加分政策。對國外優秀專家及人才在出入境上提供更為便利的管理和服務,促進衛生健康事業快速發展。
20.加快各類緊缺衛生人才儲備。推進公共衛生人才隊伍提質擴容,做好公共衛生人才儲備,到2025年每萬人口疾控人員數達到1人以上,每萬人口衛生監督員數達到0.75人以上。結合中醫醫院建設,以中西醫結合、中藥、中醫康復等為重點,加強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到2025年每千人口中醫類執業(助理)醫師達到0.6人以上。支持醫療機構加快補短板,強化全科、精神科、病理、護理、康復、臨床藥師等人才隊伍建設。完善基層衛生人才扶持機制,充實和穩定基層衛生人才隊伍。
(七)堅持大健康理念,提升居民健康素養
21.加強健康教育宣傳。廣泛開展全民健康素養促進行動,引導群眾加強自我健康管理。深入推進以減鹽、減油、減糖、健康口腔、健康體重、健康骨骼為重點的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動,廣泛宣傳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等健康科普知識,開展家庭和高危個體健康生活方式指導和干預。加強健康教育能力建設,支持醫療機構開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工作,推廣融入中醫治未病理念的健康工作和生活方式。推進無煙環境建設,強化公共場所控煙監督執法,以青少年為重點開展控煙宣傳教育,努力減少新增吸煙人口。
22.完善健康科普體系。加強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學科和人才隊伍建設,支持醫療機構建設健康科普基地,充分發揮醫務人員、教師、科學家、學術團體和媒體等在健康科普中的作用,提高市民科學素養和健康素養。實施居民健康素養提升工程,推進市民自我健康管理小組建設。
23.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繼承發揚愛國衛生運動優良傳統,推動環境衛生治理向全面社會健康管理轉變。鞏固提升國家衛生鎮創建成果,推進社區、企業、單位、學校、家庭等健康“細胞”工程建設,營造健康環境、培育健康人群,提高全社會健康管理主動性和積極性。推動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推廣健康影響評估應用,把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理念貫穿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全過程各環節。
24.提高家庭發展能力。鼓勵按政策生育,倡導適齡婚育、優生優育,深入推進母嬰設施建設,構建生育友好型社會。落實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政策,完善計劃生育特殊家庭扶助關懷機制。實施“健康家庭-家庭發展能力建設”項目。推進計劃生育服務管理,加強政策宣傳、生育指導和優生優育科學知識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