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AE全球征集!2022亞洲數字藝術大展“地球太空船”正式啟航
2022亞洲數字藝術大展
作為首個以“亞洲”為主題的文化與科技融合項目,“亞洲數字藝術展”在呈現優秀作品的同時,通過展覽挖掘文化科技優秀人才,力爭打造科技、藝術融合的交流平臺。自2019年起展覽已連續舉辦三屆,成為每年數字藝術領域最受關注的展覽之一。
著眼于藝術創作的全球視角與數字藝術發展的前瞻性,4月2日,“2022亞洲數字藝術展”全球作品征集正式啟動,面向全球創作者征集優秀數字藝術作品,通過海選、評審、展覽、頒獎、獎金支持等形式,挖掘全領域創作人在數字藝術領域更多可能性。以下是鳳凰藝術為您帶來的相關報道。
2019年5月15日,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開幕式并發表題為《深化文明交流互鑒 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的主旨演講。中華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斷交流互鑒中形成的開放體系。未來之中國,必將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擁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貢獻世界。
大會第二日,“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系列活動之一——“亞洲數字藝術展”在北京市海淀區再次開展。此屆藝術展以“亞洲”為主題,首展一個月觀展人次更是超過7萬。
▲ 首屆亞洲數字藝術展
2019
展覽現場及作品
《反向折疊》黑川良一(日本)《京劇運動視覺》托比亞斯·格萊米爾(德國)《Brèche》塞巴斯蒂·安拉布呂尼(法國)
一年后,2020年9月22日,召開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在會上指出“要把文化建設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堅定文化自信,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伴隨著“中國需要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的國家需求,2020“亞洲數字藝術展”順利開幕。
▲ 陳抱陽《VR·眼動山海經·旅行指南》,2020,VR設備、眼動、玻璃裝置、燈帶
▲ 德國藝術家英格·甘特(Ingo Günther):《世界處理器》,2020,亞克力地球儀裝置、直徑30cm/個
在疫情肆虐的特殊時期,2020年“亞洲數字藝術展”中許多國際藝術家的作品均由遠程安裝。作品利用前沿、先鋒的數字藝術形式,“打破時間的單向性”,引導觀者參與一場穿梭時空的旅行,在虛擬和現實、過去和未來之間,探索、想象充滿神秘和未知的數字世界,在疫情之下的藝術中探索人類命運共同體。展覽融匯AI、虛擬與現實技術、腦科學、生態藝術、機械裝置、沉浸空間等豐富內容,為觀眾們展現數字藝術新奇獨特、震撼人心的魅力。
2020
展覽現場及作品
《技術史地圖》邱志杰(中國)《太陽工廠》 黑特·史德耶爾(德國)《PROTOTYPE-1》王志鷗(中國)
2021年3月,美國藝術家Beeple(原名邁克·溫克爾曼Mike Winkelman)創作的數字作品《每一天:前5000天》以約合人民幣4.51億元的價格在佳士得拍賣中成交,這一成交價不僅刷新了數碼藝術品拍賣紀錄,也就此點燃了NFT藝術品的熱潮,更讓數字藝術再次成為關注的焦點。伴隨著疫情常態化,我們的日常生活再次被屏幕包圍,很大程度上正是數字技術支撐起今天的全球通訊交往,在這種背景下,2021年的“亞洲數字藝術展”將主題定為“安全屋”,探討在新的世界治理格局之下,數字藝術如何在新時代語境中起到一種安全屋的作用。
2021
展覽現場及作品
▲ 2021年“亞洲數字藝術展”展覽現場
▲ 2021年“亞洲數字藝術展”開幕現場合影
2021年“亞洲數字藝術展”首次采用“邀請+征集“的方式,匯集了來自中國、美國、德國等7個國家超60位藝術家、藝術團隊參加,國內外知名數字藝術作品55件。展覽由頂尖策展人邱志杰、陳抱陽傾力打造,參展藝術家中國際藝術泰斗、Z世代青年的數字藝術作品齊聚,呈現了一場東方文明和亞洲文化的未來世界,帶領觀眾體驗虛構和未來之間的運作空間,走進數字媒介所生成的新世界和新文明之中。
▲ 2021年“亞洲數字藝術展”展覽現場 >>>
作為首個以“亞洲”為主題的文化與科技融合項目,“亞洲數字藝術展”在呈現優秀作品的同時,通過展覽挖掘文化科技優秀人才,力爭打造科技、藝術融合的交流平臺。自2019年起展覽已連續舉辦三屆,成為每年數字藝術領域最受關注的展覽之一。
2022亞洲數字藝術展重磅啟動
著眼于藝術創作的全球視角與數字藝術發展的前瞻性,4月2日,“2022亞洲數字藝術展”全球作品征集正式啟動,面向全球創作者征集優秀數字藝術作品,通過海選、評審、展覽、頒獎、獎金支持等形式,繼續深入挖掘數字藝術領域更多的可能性,當地球通過技術與網絡愈加被視為一個整體的“地球村”時,后疫情時代的數字藝術如何影響人類歷史的當下與未來面貌?
# 地球太空船啟航
2022亞洲數字藝術展
1984 年,商人和億萬富翁慈善家艾德·巴斯(Ed Bass)和系統生態學家約翰·艾倫(John Allen)發起“生物圈2號”計劃。這是一個位于亞利桑那州的占地3英畝多的高性能玻璃和鋼框架建筑。這個生物圈內有海洋、草原、沙漠、雨林等生態環境。8位研究人員入住這個與地球的“生物圈1號”完全隔絕的環境,帶入了種子、昆蟲和牲畜,開展建筑、農業等活動,并設法維持生態平衡。實驗在1991-1994年持續了兩年后失敗。隨之在1994年3月到9月之間又進行了第二次實驗,再次失敗。失敗的原因既是技術上的,也是心理上的。是“受限環境心理學”條件下人類之間的合作的失敗。
▲ 生物圈2號
經濟學家肯尼斯·E·博爾?。↘enneth E.Boulding)將材料、能源和信息系統視為開放或封閉系統的輸入和輸出的三個基本類別,而信息系統是三個系統中最重要的。盡管1966年的博爾丁尚未能夠完全意料到數字革命為這個信息系統帶來的巨大創新——互聯網、云技術、區塊鏈,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極大地改變了我們的通訊技術,并滲透進能量和材料的生產、分配、消耗的吞吐過程中。
毫無疑問,今天的地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接近于“生物圈2號”這間實驗室,無論是疫情還是戰爭、通訊與談判、分裂與合作,都發生在這艘一邊旋轉一邊航行在茫茫宇宙中的太空船內部。
“地球太空船”正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喻體:我們可以設法建立博爾丁和富勒想象過的循環經濟學,以及芭芭拉·沃德的全球意識的政治,也可以放任發生在“生物圈2號”實驗室的失敗的故事在“生物圈1號”重演。這正是數字藝術需要提出更富有想象力解決方案的時刻。
2022亞洲數字藝術展
全球作品征集
正式啟動
# 征集類別
Collecting categories
來自藝術家或藝術家小組的科技藝術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媒體藝術、數據藝術、人工智能藝術、互動藝術、生物藝術、生態藝術、新材料藝術等。
科普藝術作品:包括科普視頻、科普出版物、科普裝置等。創作主題可以是藝術家,也可以是制作公司、科學和技術博物館、自然博物館的內容生產團隊。
科技論文的海報和可視化Demo樣品:我們向科研院所研究團隊、科技類院校的師生征集科技論文的摘要式海報及其可視化演示內容。
少兒科技藝術作品及教學方案:我們向學前及中小學校、各類研學基地、教學機構的老師們征集少兒科技藝術教育的課程方案及同學們的創作成果。
# 獎項設置
Awards
“2022亞洲數字藝術展”全球作品征集將設立“亞洲數字藝術大獎”,參選作品將以匿名的方式呈現給評審團,經評審投票后評出。入圍作品將在“2022年亞洲數字藝術展”中進行展出。
# 作品要求
Requirements for works
1. 每位參與者可提交不超過3件參選作品。
2. 參選作品材料以PDF格式提交;影像文件可在PDF中內嵌url鏈接。參選作品材料必須包含參與者文字介紹(不超過300字)及作品圖文介紹。
3. 報名及材料接收時間:北京時間2022年4月2日0點至5月31日24點。
4. 請以電子郵件的形式將作品電子材料發送至郵箱:info@miceht.com,名稱按照“姓名+作品名稱”規范提交。
5. 報名及材料接收截止后,不得進行作品電子材料的修改。
6. 活動不收取報名費。
7. 所有參與者必須嚴格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所有參與者必須保證參選作品不會觸及政治、宗教、民族獨立、戰爭等敏感內容,保證參選作品不含有任何暴力、色情、恐怖、極端勢力等禁忌內容。所有參與者必須保證對參選作品擁有排他性且完整著作權,保證參選作品未涉及任何訴訟,未侵犯他人任何合法權益,包括但不限于肖像權、姓名權、名稱權、著作權、商標權等合法權益。
8. 參選作品獲獎后,參與者應以文件、照片等形式免費提供展覽主辦方與參選作品相關的信息,展覽主辦方有權將參選作品用于展覽出版、宣傳等用途。
9. 咨詢:微信公眾號“亞洲數字藝術展”后臺留言,或發送郵件至info@miceht.com。
# 默認條款
Implied terms
報名即默認以下條款
1. 原創性聲明
所有參與者提交參選作品即默認遵守:
(1)所有參與者嚴格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法規,保證參選作品的原創性,保證對參選作品擁有排他性且完整的著作權。
(2)參選作品未涉及任何訴訟,未侵犯他人任何合法權益,包括但不限于肖像權、姓名權、名稱權、著作權、商標權等合法權益。
(3)若參與者違反上述條款,則:展覽主辦方有權立即取消參與者參選資格,收回已經給予參與者的任何獎項和權益,由此引發的任何法律訴訟、法律責任和財產損失均與展覽展覽主辦方無關,由參與者承擔。
2. 免責聲明
由于病毒、黑客攻擊,以及其它人為干擾、突發事件或者一些展覽主辦方無法控制的因素,嚴重影響到活動的管理、安全、評審、公正性等情況下,展覽主辦方有權單方面推遲或取消部分和全部活動。參與者提交的參選作品在公開展覽過程中可能發生設計元素、圖案、版式等自主知識產權被侵犯并對參與主體造成損失的,展覽主辦方不承擔任何責任,僅配合、協助參與者進行維權。
3. 參選作品知識產權歸屬
參與者保證享有參選作品的全部知識產權。評選結束后至“2022亞洲數字藝術展”開展前10天內,獲獎作品的參與者須與展覽主辦方簽訂版權使用協議,許可展覽主辦方對獲獎作品享有三年的展覽權、發行權、信息網絡傳播權、匯編權、表演權、廣播權以及出版權等版權權利,逾期不同意簽訂的,視為自動放棄獲獎資格及獎勵。
4. 展覽主辦方權利
(1)每位參與者在其作品參選(展)或被告知獲獎的同時,即被視為已明確同意展覽主辦方有權將該參選作品用于“2022亞洲數字藝術展”的系列展覽、公益傳播、出版等,并不再另付稿酬。
(2)為鼓勵青年藝術家的創作和參與熱情,也為每位參與者提供作品展示機會,在其參選作品被公布或被告知在本次活動中獲獎同時,即被視為已明確同意展覽主辦方,有權將該參選作品推薦到國內、外合作組織和團體,進行相應的參評或參展,所獲榮譽歸屬原參與者;如不同意推薦者,請在參選時明確注明。
(3)經展覽主辦方判定為違反“規則說明”及不符合活動主題的作品將被取消參選資格。
(4)展覽主辦方不對參選作品排名;展覽主辦方不承諾參選作品必定獲獎或必定被展覽和展出。
注:所有參與“2022亞洲數字藝術展”作品征集的參與者,均被視為認同以上條款。本活動的最終解釋權歸“2022亞洲數字藝術展”主辦方所有。
https://mp.weixin.qq.com/s/1DlFg43uZZGVz7SUwCP8J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