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全球文化創意產業合作與發展國際會議——數字文明時代的文化創意產業全球變革征稿通知
2023年12月中國上海
上海交通大學上海交大-南加州大學文化創意產業學院
會議介紹
自2018年起,由上海交通大學“上海交大-南加州大學文化創意產業學院”主辦的全球文化創意產業合作與發展國際會議已成功舉辦五屆。2023年12月,上海交大-南加州大學文化創意產業學院將主辦第六屆全球文化創意產業合作與發展國際會議。
人類社會正在進入一個“人-機-物”三元融合的數字文明時代,數字技術以新理念、新業態、新模式深度融入社會文明坐標系中的各領域和全過程。網上信息流與網下人流交匯,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不斷互相嵌入,海量信息和數據在全球范圍內流動,文化產業已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新動力,文化創意成為世界各城市經濟發展戰略的新動能。全球創新網絡已成為引領全球資源要素分布的新方式,并與全球生產網絡共同影響文化產業變革。在數字文明時代語境下,數字人、元宇宙、AIGC等生成式技術的發展,進一步激發文創領域依托新興科技進行賦智與賦能,形塑著具備新型文化產業體系的數字文明時代。本次會議將以人類文明發展與科技創新相互加持為基礎,緊扣數智文創、數字藝術、智慧文旅三大主題,探討新時代文創產業發展的新布局、新消費、新能動、新傳播,以期為全球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與學術研究探索出一條遵順應時代進步的新思路、新方向。
為順應時代發展潮流、把握文創前沿領域、回應社會共同期待,第六屆全球文化創意產業合作與發展國際會議(2023)將以“數字文明時代的文化創意產業全球變革”為主題,搭建基于交叉學科的充分對話溝通的平臺,誠邀文化產業學、管理學、傳播學、設計學、藝術學、民族學、計算機科學、社會學、心理學、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等不同學科的海內外學者和業界人士積極參與,形成交叉學科視角下新思想、新觀點、新技術的學術思想碰撞,一起探索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新問題、新挑戰、新機遇,共商全球文創產學研發展的新趨勢。
論文征集
2023全球文化創意產業合作與發展國際會議希望征集探討以下議題的學術論文或討論組提案,包括但不限于:
元宇宙與虛實共生
關注在元宇宙的浪潮下,數字人、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數字孿生等新技術的蓬勃發展。數字人、生成式人工智能、虛實互動等技術成功地進入了大眾的視野,并在影視、游戲、傳媒、文旅、金融等眾多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研究議題包括但不限于神經認知、增強現實、腦機接口、觸控技術、虛擬場景重建、數字人等研究領域。擬在理論構建、技術機制、數據處理、模型建構、研究設計和產業應用等方面推動相關探討。
智能藝術與文博創新
聚焦于藝術與文博領域的創新研究,以推動創意城市文化發展和城市文化認同,特別關注數字藝術、游戲式展覽、劇情式角色扮演展覽、沉浸式虛擬展覽、未來博物館及數字文創等方向,旨在匯聚學科前沿科研成果,探索數字藝術與展覽的多樣化可能。研究議題包括但不限于展覽的多樣化技術呈現、策展邏輯、交互方式等,也歡迎其他有關藝術與文博、展覽領域的相關論文一起探討。
數創非遺與城鄉發展
非遺作為國家文化產業的重要支撐,構成鄉村名片打造與城市形象構建之間的文化流動要素,為城鄉融合發展,促進城鄉經濟、文化和生態協調發展搭建起橋梁。著力推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帶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促進城鄉文化振興帶動經濟發展。研究議題包括但不限于從我國非遺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播、非遺傳承人與數字素養、數字化非遺與國潮消費、數創非遺與城鄉建設、非遺經濟與城鄉發展、非遺價值意蘊與對外傳播等相關議題,以期探討具有類別共性的優秀傳統文化和中國非遺數字傳播的新形態。
數字文創與用戶行為
文創產業的數字技術演進拓展了用戶行為類型和維度,重構了新型內容生產與消費的多邊關系,改變了文創產品的價值鏈模式,突出了多向性發展動能,體現了深度融合“數字”的“工業文明”的去中心化創新。本論壇邀請來自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傳播學等多學科的研究者深入理解文創產業用戶的行為模式,征稿的研究議題包括但不限于數字媒體、AIGC、文娛產業、數字社群、內容生產與消費、用戶價值共創等。
新興技術與電影“新基建”
電影技術在電影產業發展中的基礎性和支撐性作用已被廣泛論證和認可,本論壇聚焦新興技術對電影產業的影響。3D技術、數字特效、計算機生成圖像技術等新興技術構成了電影產業的“新基建”,跨越了現實與想象的界限,拓展了表達媒介,創新了體驗效果,為視聽娛樂產業帶來了新的可能性。在此背景之下,IP的跨產業鏈整合、知識產權保護對策、媒介融合下的電影敘事和影視傳受關系皆轉向新形態。我們期待有關新興技術和電影文化革新的投稿。
全球南方與地方性聯結
在數字文明蓬勃發展的前景下,以去依附、去殖民的公正多元全球格局為目標,探討分析西方發達國家之外的全球南方所實踐與想象的數字文明生活,挖掘人類命運共同體建構的跨地方思想資源。研究議題包括但不限于鄉村及少數族群區域的數字文化實踐、多物種與生態文明想象、地方性儀式的數字重塑、數字鴻溝及其治理等。旨在通過人類學、傳播學、社會學、歷史學等跨學科交流,洞察數字文明的地方性、復雜性和多元性,以實現互助共享、更為公正的全球數字文明。
數字平臺與創意經濟
數字平臺是未來創意經濟發展的新驅動力量,數字平臺具有強大的連接能力、廣泛的連接范圍、具有高效的算法和品類眾多的產品與服務,產生了更強勁的網絡效應。需要從多元的理論和方法視角推動對數字平臺的歷史、組織、結構、經濟、管理和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我們以開放的視野歡迎對各類數字平臺的創新性解讀,研究議題包括但不限于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移動播客、短視頻、電子游戲、平臺應用等。
智慧城市與公共文化
進入數字文明階段,城市仍然是人類生活的關鍵場景。城市文化的重要特征是其公共性,即城市空間能夠接納群體互動、促進公共文化參與和塑造公共主體性。從城市治理者的角度來看,數字技術是強化城市公共文化的重要基石。如何通過數字技術升級智慧城市?如何鼓勵市民積極加入公共文化建設?如何讓數字文明時代的城市更宜居?本論壇希望通過對以上問題的探討,推動建設更有溫度的數字文明城市文化。
文旅融合與新技術模態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結構變化,文化和旅游的融合發展逐步成為我國經濟轉型的動因和必要條件。其中,數字技術能夠有效創新文旅產品體系并深度改善文旅消費體驗。傳統的文旅實踐正因數字技術而跨越線上線下邊界、整合上下游反饋鏈和創造新型消費場景,驅動文化資源賦能旅游產業,推動旅游載體對文化競爭力的提升。本論壇旨在探討前沿數字文旅業態和數字文旅產品供給,探索促進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的路徑和舉措。
文創設計與創造力
探究創新與創造力在文化創意產業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著力于為有關創新和創造力的使用、影響、機制、提升方法、技術支持以及心理和社會影響的相關理論、方法和應用做出貢獻,廣泛關注設計在文創產業中的運用、影響及其二者的關系。研究議題包括但不限于文化創意產品開發、傳統手工藝、創意設計過程、AIGC輔助設計、設計方法和輔助工具開發、設計管理以及業內優秀設計實踐等等。
生成式AI和文化創意產業
生成式AI成為席卷全球的浪潮,不僅撼動了具有模式化框架的工作形式,也對依賴人類創意的藝術設計、數字文旅、復雜美學等文化創意活動產生了深刻影響。我們應該如何回答生成式技術帶給文化創意發展的價值之問、藝術之問和時代之問?圍繞上述問題,此分論壇歡迎來自不同學科的研究者和產業實踐者探討文化創意產業在生成式AI時代所具有的可能性。
中英創意產業合作分論壇
該論壇旨在分享與展示“中英創意產業合作計劃”的研究成果。該計劃受到UKRI國際合作基金資助,由英國藝術和人文研究委員會(AHRC)發起,并與創新英國(Innovate UK)和工程與自然科學研究委員會(EPSRC)合作領導。該計劃旨在揭示中英兩國在當前創意產業領域的研究與創新合作現狀,探索最優以及未來可能的運作方式。
提交說明
有意參會者請不吝賜稿,中文英文均可。主辦方將根據議題對收到的稿件進行分類并確定入選。
論文提交方式
國際會議官網
?。╤ttps://conference.icci.sjtu.edu.cn)
注冊并按照相關說明進行提交。
論文提交日期
1.2023年7月15日前:通過官網提交參會人基本信息、論文題目和詳細摘要(500字以上)。
2.2023年8月1日前:組委會通知參會者學術委員會評定結果,確定會議入圍名單。
3.2023年11月1日前:請參評優秀論文者提交論文全文(8000-12000字左右)。
論文提交要求
1.提供中文(英文)摘要(500字以上);全文控制在8000-12000字左右,題目自擬,包含中英文摘要、關鍵詞和參考文獻。
2.寫作語言:中英文皆可。
3.論文規范:請遵循APA規范。
4.論文用Word電子文檔,頁面統一按A4紙排版,請自留底稿,同時提交Word電子文檔和PDF電子文檔。
5.標題請按照“國際會議投稿+作者姓名+工作單位”填寫;每位作者以第一作者名義限投論文不超過2篇。
6.在論文結尾處請注明作者姓名、工作單位、職稱職務、通訊方式(聯系地址、郵編、手機、電子郵箱)等信息,以便及時溝通并寄送論文集。
7.論文應保證系作者原創,未在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刊物或會議上發表或宣讀過;論文不涉密,無抄襲,文責自負。
8.將論文中所用圖片原圖單獨存放于文件夾中,建議格式為JPG或PNG,與論文終版一并提交。
聯系人
何佳:hejiajiaya@sjtu.edu.cn
會務組郵箱
icci-conf@sjtu.edu.cn
往年回顧
*會議將以線下方式開展,具體形式和地點另行通知。主辦方將根據開幕前的具體情況做出安排并告知參會者。如有其他問題,歡迎通過官方郵箱進行咨詢(icci-conf sjtu.edu.cn)。
https://mp.weixin.qq.com/s/xaQbEemMeadq-XBvWxvCm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