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歷史悠久、文脈昌盛,被譽為“京師之枕”、“畿輔重地”。
昌平老城—永安城位在今東環路、西環路、南環路、北環路圍合的區域。這座有600年建城史的歷史名城背靠十三陵寶山,處在由明清北京城通往明代皇家陵寢與京師咽喉:居庸關的大道交匯處,連接了明十三陵和萬里長城兩處世界遺產。
圖片1永安城現狀范圍圖(圖片來源:高德地圖、自繪)
圖片2明·隆慶《昌平州志》永安城平面圖(圖片來源:中國國家圖書館官網)
明代新城·京防重鎮: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之變”發生后,為守衛京城和皇陵,明政府于景泰元年(1450年)下令建造新的昌平州城,并以長治久安之意命名“永安城”。
永安城初為正方形,設東、南、西三門。建成后,將長、獻、景三陵衛遷駐至城內。嘉靖年間,因陵衛增多,接城南再建一座新城。崇禎九年(1636)拆城南磚墻,合為一城。自此永安古城格局形成,奠定了延續至今600余年的昌平老城城市輪廓。
圖片3明代永安城演變圖(圖片來源:自繪)
“古人云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祀莫重于陵寢,戎莫重于畿輔”:明代永安城為護皇陵而建,承擔著皇陵日常管理及護衛外的重要職責,也是帝王謁陵線路上的重要一站。隨著北疆邊防重要性的日益凸顯,地處要沖的永安城逐步成為拱衛京師北部的軍政重鎮,關系國家存亡。嘉靖年間,昌鎮從薊鎮析出,形成獨立防區,其中京防咽喉:居庸關就在昌鎮防區管轄范圍內。嘉靖三十九年改設鎮守總兵,彼時的總兵府就在永安城內。西自鎮邊城,東至渤海所,天壽山皇陵、鞏華城、黃花鎮、居庸關一帶的參將、游擊、守備等均歸昌鎮鎮守總兵統轄。永安城由此“節控雄關”,成為明代京師防御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見證了眾多決定明王朝發展脈絡的歷史大事。
圖片4永安城與長城關系圖(圖片來源:《北京市長城文化帶保護發展規劃》、自繪)
清代變遷·文教興盛:進入清代,永安城從明代的京北防御重鎮逐漸轉變為行政功能的京畿大城。州治等主要衙署基本沿用了明代的建筑,古城中部市集繁榮。
歲月變遷,文脈延續。文化教育的繁榮、興盛是清代永安城的重要特征。位于老城區的昌平二中為永安城文廟舊址。文廟與永安城同齡,經過歷代修繕于康熙十一年形成了完整的建筑規制。現今,在昌平二中的校門前還保留著兩株明代古柏,承載著穿越古今的文化記憶,瑯瑯書聲、歷久彌新。文廟西側為重建于清代的燕平書院,曾為京畿文教重地,現址為昌平區檢察院所在地,清末帝師翁同龢曾在燕平書院擔任主講。
圖片6清末帝師翁同龢(圖片來源:網絡百度百科)
圖片5清·光緒《昌平州志》州城平面圖(圖片來源:清光緒年間《昌平州志)
承古開今·紅色記憶:進入近現代,昌平老城見證了國家近代轉型和革故鼎新的歷史瞬間,留下了眾多銘刻時代記憶的紅色遺存。電影《平原游擊隊》是影響幾代人的紅色電影,它的拍攝地之一就是永安城,李向陽進城的鏡頭展示了永安城鼓樓和街道的歷史影像。1929年在城隍廟內成立了昌平鄉師,孕育了昌平最早的一批共產黨員和進步青年,傳播紅色思想,是昌平黨史的發端?,F在在北京手表廠內還佇立著一座毛主席的塑像,成為記錄紅色年代的革命文物打卡地。
圖片7電影《平原游擊隊》鼓樓影像(圖片來源:電影《平原游擊隊》截圖)
圖片8城隍廟內的昌平鄉師(圖片來源:昌平區檔案館)
如今的永安城,城市輪廓及街巷格局完整的保存了明代城鎮的規劃形制。街巷地名大部分從明代沿襲至今,是記錄城市歷史變遷的活化石。與此同時,由于歷史地標的消失、文物建筑展示利用不足以及缺乏統一具有特色的古城標志標識系統,永安古城面臨著底蘊深厚而不為人所知的困境。在此背景下,北京市昌平區人民政府以“煥活·永安”為主題,以設計、文化、藝術為引領,主辦了本次征集活動,通過古城歷史文化標志標識系統設計為古城賦能,重塑永安古城形象,煥發城市歷史記憶。
通過專家評審選出二十個入圍作品,您中意哪些作品?期待您的選擇。
活動期間(2022年12月31日9點-2023年1月6日17點)每人可以參與投票1次
感謝您參與“煥活·永安”標志標識征集網絡票選活動
作品詳見(復制以下鏈接進瀏覽器查看):
https://mp.weixin.qq.com/s/Sgzkw0bMK68LBagHUrsNW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