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揭曉大全 > 設計類揭曉
寧波彌勒博物館LOGO入圍作品網絡投票正式開始
信息發布:征集碼頭網    點擊次數:5450    更新時間:2025-05-02

  由寧波彌勒博物館主辦的
  “寧波彌勒博物館LOGO全球征集”活動
  網絡投票環節將于5月1日正式開啟!
  為進一步增強寧波彌勒博物館文化軟實力和品牌影響力,提升公眾辨識度和社會認知度,寧波彌勒博物館于2025年4月1日開展LOGO征集活動,得到了廣大專業創作者、設計愛好者的大力支持,截至4月30日,我館共收到182家單位(個人)提交的248份有效的LOGO設計方案。感謝大家踴躍投稿!
  經過評審組初評篩選后,選出20份進行網絡投票,現誠邀您參與本次活動,選出您最喜愛的作品。
  投票時間
  投票時間:自5月1日17:00開始,截止至5月5日晚23時59分。
  溫馨提醒:每個微信用戶可投1票,可選多件作品。
  投票專區
  作品介紹
  本次進入投票環節的作品如下:
  (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1號作品
  設計說明:
  標志設計融合建筑經卷形式、彌勒形象、梯田概念和祥云元素,以現代設計手法進行展現,體現佛學文化厚重與傳承,經卷形態象征歷史沉淀,彌勒姿態蘊含包容與慈悲,梯田象征彌勒進步的思想,祥云增添動感寓意吉祥。以簡潔的設計手法,呼應博物館建筑理念。采用古銅色賦予圣潔氣質,象征慈悲與穩重,智慧與光明的象征,整體設計表現了博物館理念與精神。
  2號作品
  設計說明:
  1、本標志設計以潘公凱“古今交融,簡約蘊佛”的建筑理念為核心,巧妙提煉建筑局部特征,整體形態既似“飛來的經書”,又仿若“層層梯田”,呼應建筑獨特的空間結構韻律,以具象化的視覺符號詮釋設計理念。
  2、標志輪廓暗合“心”字形態,將建筑設計中的“福田”概念升華為“福田心耕”的佛學哲思,同時融入“大肚開心”的彌勒文化意境,賦予標志深厚的精神內核。
  3、整體設計以簡潔大氣的視覺語言,既精準捕捉建筑形態特征,又巧妙承載佛學文化寓意,達成形與意的完美統一。在色彩運用上,以灰色為主色調,既映射建筑純凈的白色外觀,又彰顯出現代美學的高級質感,使標志在視覺上兼具文化底蘊與時代氣息。
  3號作品
  設計說明:
  標志結合建筑形狀以佛教經卷為靈感,融合彌勒英文縮寫“M”,形似祥云,象征吉祥慈悲。設計采用曲線造型,古銅系色調古樸沉穩體現佛教文化底蘊,傳承博物館的彌勒精神。
  4號作品
  設計說明:
  寧波彌勒博物館logo由彌勒首字母ML融合博物館建筑外觀曲線設計而成,彌勒博物館建筑藝術極高,但轉化為平面則過于繁雜,不便識別,因此萃取其建筑外形曲線以及立面特征,融合彌勒首字母ML創作此標志標志如絲帶,如山巒,如云卷云舒,如舒展的經卷,如唱誦古今的詩篇。
  寧波彌勒博物館logo創意新穎,舒展大氣,簡約蘊佛,既體現彌勒博物館的文化特色又具有極高的藝術性和創意辨識度、極具親和力和感染力,同時具有國際視野,便于海內外廣泛傳播。
  5號作品
  設計說明:
  標志創意圍繞建筑設計“古今交融,簡約蘊佛”的設計理念,以簡潔的線條體現建筑設計理念和外型,7層建筑,7條橫線,七級浮屠。線條從底部的動感上升到平靜,如學佛修行層層而進。
  6號作品
  設計說明:
  該標志設計以博物館建筑輪廓、以佛學經卷為形式、去整合構成佛教慈悲“心”字圖形。以現代簡約線條傳遞佛教“大慈悲心”文化。標志以抽象形態隱喻彌勒佛包容胸懷的文化寓意,經卷波紋暗含佛學智慧流轉,心形留白傳遞慈悲寓意。整體設計彰顯博物館傳播佛學智慧、踐行大慈悲心的彌勒文化理念。
  7號作品
  設計說明:
  標志創意以“古今交融,簡約蘊佛”為設計理念,以簡潔現代的概括表現,重點突出博物館層疊建筑外形特征和“經書”設計理念。標志采用溫暖的橙色為主色調,結合書法和幾何圖形,體現了傳統文化與現代審美的結合。整體設計展現了博物館的文化傳承和彌勒的精神內涵。
  8號作品
  設計說明:
  以博物館建筑輪廓為靈感,線條化作靈動詩行,以簡練之姿蘊含無盡張力,精準勾勒出一方文化勝境。其層疊遞進的形態又恰似古籍經卷漸次鋪展,暗合寧波“書藏古今”的城市精神,既沉淀著典籍千年的智慧結晶,又彰顯著港城吞吐古今的文化襟懷。
  Logo造型暗藏彌勒臥佛法相,以形寫神,視覺上傳達了“遠看是佛,近觀文化”的禪宗意境。勾勒出臥佛姿態舒展,面帶微笑,傳遞出彌勒佛“大肚能容,笑口常開”的歡喜精神,體會“放下自在”的大智慧。
  Logo中取彌勒首字母M、L為形,化奉化山水為魂,進行抽象糅合。層疊的線條猶如奉化起伏的山巒和蜿蜒曲折的流水,靈動而富有韻律,與雪竇寺的鐘靈毓秀相呼應,生動展現了“人間佛教”與當地地域文化的緊密聯結。
  9號作品
  設計說明:
  寧波彌勒博物館最大的亮點之一是建筑設計融合梯田(福田)、經卷和一朵飄在山間祥云的白色建筑,標志創意為了體現這一亮點,巧妙采用正負形手法,正形為山,負形白色為建筑,不染色塵,如“卷卷經書天際來,翩如祥云落山隈?!睒酥居謱⒔ㄖ卣鹘Y合“心”字,寓意“幻成妙境無塵染,笑看福田心耕栽”整個標志設計簡潔大方,賦予生動品牌故事,讓參觀者記憶深刻,有利文化傳播。
  10號作品
  設計說明:
  標志以心字圖形為核心,象征彌勒慈悲心懷;建筑輪廓簡潔勾勒,展現歷史底蘊與現代氣息;黑色調莊重現代,增強辨識度。設計融合傳統與現代,既體現博物館文化特色,又傳達包容與溫暖,是彌勒文化精神的視覺詮釋。
  11號作品
  設計說明:
  這款logo以寧波彌勒博物館“祥云”狀的建筑外輪廊為創意基底,將彌勒大佛的經典形象與祥云的飄逸姿態進行精妙融合,形成“形神合一”的文化符號。整體輪廓以流暢的弧線勾勒出祥云的舒展形態,既呼應建筑外觀的設計語言,又暗合彌勒文化中“吉祥圓滿”的精神意象。天青色水墨筆觸貫穿整體,既象征寧波依江傍海的典型江南地域特質,又賦予畫面寧靜深遠的意境,恰似彌勒智慧如江海般深邃,如祥云般普照。祥云的棱角與彌勒身形的圓融相互映襯,暗合“剛柔并濟”的東方哲學,而建筑外輪廓的幾何線條與自然化的祥云、彌勒形象巧妙銜接,體現博物館作為文化載體的現代性與傳統性的交融。
  整個logo以“云為形,佛為魂,建筑為體”,讓祥云的飄逸、彌勒的包容、建筑的莊重在筆墨間渾然一體,既展現博物館的空間特質,又凝練出彌勒文化“慈悲喜舍、和樂圓融”的精神內核,仿佛一尊“云中彌勒”踏云而來,以無形之姿承載千年智慧,引領觀者從建筑的具象輪廓步入彌勒文化的精神殿堂,在虛實相生中感受“容天下、喜人間”的文化境界。
  12號作品
  設計說明:
  此“寧波彌勒博物館”LOGO秉持“古今交融、簡約蘊佛”理念,設計獨具匠心。圖案以流暢線條勾勒巧妙融合多種元素。線條造型似彌勒的漢字“彌”,點明彌勒主題,強化文化標識性。其形態提煉自博物館建筑外觀的梯田式退臺設計,融入梯田元素,展現地域特色與文化積淀。線條如舞動絲帶,靈動飄逸,又似行云流水、吉祥云傳遞出祥和、靈動之感,寓意佛教文化的深遠與靈動。這些線條相互交織纏繞,象征著不同文化間的交流互鑒,體現“和合共生”理念,預示著彌勒文化在交流中融合發展,整體設計簡約大氣,以現代藝術手法詮釋深厚佛教文化內涵將建筑特色、文化寓意與藝術美感有機結合,展現寧波彌勒博物館作為文化交流平臺,促進彌勒文化傳承、推動多元文化融合的愿量,吸引人們探尋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
  13號作品
  設計說明:
  寧波彌勒博物館標志(LOGO)由“與樂"兩字組合構成博物館外觀造型?!芭c樂"為佛教用語,是彌勒文化的主旨核心,體現博物館以彌勒文化為主題的文物收藏、修復保護、學術研究、展覽展示、文創開發、研學活動。標志以簡約、飄逸的線條勾勒出博物館外形,融合了"古今交融、簡約蘊佛"理念,展現博物館依山傍水,如絲如云的建筑特色。標志具有較高的辨識度和藝術感染力,便于海內外宣傳推廣。
  14號作品
  設計說明:
  標志以蓮花融入彌勒剪影與書卷元素為主體,象征慈悲、智慧與文化傳承。對稱構圖體現和諧平衡。彌勒剪影結說法印,與蓮花脈絡自然交融,組成一個“合”字,傳遞“和合共生”的文化;書卷化祥云強化“佛光普照”寓意。設計將傳統佛教智慧與現代美學結合,通過凝練符號展現博物館的文化使命。
  15號作品
  設計說明:
  此logo以博物館建筑立面的基礎元素設計,層層疊加從而既組合成了彌勒的形象,又組合成了一朵栩栩如生的蓮花。
  logo延續了博物館主體建筑采用梯田式退臺設計,“古今交融、簡約佛”的理念:巧妙結合彌勒的整體形象,加強了博物館的識別屬性和獨特性:層層錯落疊加的曲線設計,體現了彌勒博物館的收藏、保護、研究、展覽、開發、研學等功能;logo色彩選取了符合“蘊佛”的特點,請和鮮明;標準字體設計具有規范化,適用于所有場合。
  16號作品
  設計說明:
  1.標識設計延續了潘公凱先生建筑設計“古今交融、簡約蘊佛”的理念,用簡約抽象現代的視覺語言呈現出似梯田、似絲帶、似水波、亦如祥云的視覺意象。
  2.彌勒,又名未來佛,歡喜佛。與“寧波,來了就歡喜”這一宣傳語呼應,標識上方三條線勾勒出彌勒的微笑與慈悲,包容的神態。
  3.等高線的設計,除了與博物館的外形有關聯,也讓人不經聯想到山脈等高線,四明之巔——雪竇。
  4.圖形共有7層,佛教常以七為數,代表圓滿吉祥。
  17號作品
  設計說明:
  本標志以彌勒博物館建筑外型為靈感,圖形主體融合祥云圖騰的流動韻律,既呼應佛教造像的神圣莊嚴,又借舒展的曲線勾勒出展開的典籍書卷之形,隱喻佛教造像藝術的歷史文脈與傳承使命。標志造型中暗藏彌勒的“彌”字,以形意相融強化品牌專屬標識,同時延續極簡主義美學風格——以靈動飄逸的線條平衡傳統意蘊與現代氣質,既保留東方美學的空靈雅致,又契合多元媒介的傳播需求。設計兼顧功能性與藝術性,可靈活適配建筑標識、數字界面及印刷載體等場景,通過簡潔有力的視覺語言塑造高辨識度與強記憶點的文化符號,傳遞博物館“承古啟今”的核心價值。
  18號作品
  設計說明:
  寧波彌勒博物館標志以博物館建筑造型為基礎,巧妙融入彌勒佛形象,呼應其作為佛教文化載體的功能定位。同時標志中的三條絲帶分別代表佛教三寶:佛寶、法寶、僧寶。通過線條的流動感傳遞“和樂”與“慈悲”的佛教精神。寧波彌勒博物館標志不僅是視覺符號,更是文化理念的凝練:通過建筑與彌勒佛形象的融合傳遞和諧共生的愿景以佛教三寶的象征深化精神內核,同時以現代設計語言實現傳統宗教文化的當代轉化。
  19號作品
  設計說明:
  設計以中國傳統篆刻印章為形制基底,表現博物館作為文明守望者的莊嚴使命。印信形態本身即是對以印為信文化傳統的當代轉譯,象征博物館對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守護與學術性詮釋。
  方圓結合的造型布局,既體現了中國傳統哲學中陰陽調和、和諧共生的思想,又賦予LOGO一種和諧、平衡的美感,“天圓”象征著宇宙的無限、靈動與包容,代表著彌勒佛的慈悲與智慧如浩瀚蒼穹,普照世間萬物;“地方”則寓意著大地的沉穩、堅實與承載,象征著彌勒博物館作為文化傳承與知識傳播的基地,為人們提供堅實的精神支撐與豐富的文化滋養。
  LOGO上下結構聚焦于“彌勒”二字,彌”字在設計中融入了彌勒普薩的造型元素,將菩薩的慈悲面容、圓潤身形以及袒胸露腹的經典形象巧妙地與文字筆畫相融合,表達出彌勒文化所倡導的寬容、豁達、樂觀的精神內涵;而“勒”字則采用空靈的設計手法,適當留白與簡潔的線條,形成“無面處皆成妙境”的禪意,體現“虛實結合、留白養氣”的東方美學。
  L0GO左右結構將雪竇山脈融入LOGO,那連綿起伏的山脈如同一幅徐徐展開的山水畫卷,將奉化獨特的自然風光展現得淋漓盡致。同時,這些曲線又仿佛是一條藝術長河,千回百轉,奔騰不息。它寓意著彌勒文化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傳承、發展與創新,匯聚了無數文人墨客、高僧大德的智慧與心血,形成了豐富多元、博大精深的文化體系。
  20號作品
  設計說明:
  LOGO取形綿延不絕的雪塞山脈,通過簡潔而自然的流線,不僅是對博物館地理環境的復刻,其所勾勒出彌勒依山緣法的形態輪廓,又恰似微笑的東方美學,在視覺上巧妙地將自然景觀的磅礴氣象轉化為“遠看歡喜,近觀自在”的宗意境。
  一筆藏鋒處,頓現彌勒垂眸之相,以極簡筆觸凝練慈悲本真。這既是彌勒文化包容天地的精神圖騰,更是慈悲濟世的智慧結晶。墨韻流轉間,仿佛看見彌勒以慈眼觀照眾生,以慧心啟迪人間。
  山脊線條虛實相生、綿延而上,與一點著墨構成形似彌勒,取“山中有佛”之意,金色山形既是實體也是虛相,合十佛影既是終點亦是起點。山峰向上的勢能積蓄著突破邊界的張力,既是向傳統文化根源的致敬,更是立足彌勒未來佛的本相,搭建起連通未來、鏈接世界的橋梁。
  再次感謝大家

  對此次LOGO征集活動的大力支持!

作品展示詳見(復制以下鏈接進瀏覽器查看)

https://mp.weixin.qq.com/s/_1XMH5_jXAZ6weMyT8sA0A



威客碼頭 征集論壇
  • 論壇精華
  • 頂尖文案
  • 經典設計
  • 綜合薈萃
  • 資訊聚焦



征集推薦 進入征集大全
截止提醒 進入倒計時


国产免费看网站v片不遮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