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C.F.M?ller在參與的德國環境、自然保護與核安全部(Bundesministerium für Umwelt,Naturschutz und nukleare Sicherheit,以下簡稱:BMU)柏林總部擴建設計競賽中,與德國建筑設計事務所JSWD被選為最終獲勝團隊的候選,最近C.F.M?ller被正式宣布贏得了該項目的最終設計權。
BMU總部擴建選址位于柏林米特區(Mitte),擴建部分需要有選擇性地連接到Stresemannstrasse大街上現存的受保護建筑,該建筑始建于1916年,在2011年的時候進行了翻新。擴建的目的是在考慮使用和操作的協同作用后,對整個BMU物業進行統一管理。擴建部分可以新增29,600平方米的可用空間,包括餐廳和圖書館,以及BMU的媒體信息中心。鑒于建筑物對氣候和資源保護的巨大影響,BMU的擴建應滿足可持續和資源節約型建筑的特殊要求。
共有76個團隊申請參加了該競賽的資格預審,主辦方從中選擇了25個團隊(其中23家德國公司,1家瑞士公司和1家丹麥公司)進入具體提案階段。最后宣布由C.F.M?ller和來自科隆的JSWD為并列第一,并繼續發展了各自的提案。時隔9個月C.F.M?ller終于被授予成為該項目中標者。
C.F.M?ller事務所及其合伙人Julian Weyer說:“在柏林市中心贏得如此重要項目的國際競賽,既是一項偉大的榮譽,又是對我們致力在城市發展和建筑總體上增添價值和品質的一次很好的肯定?!痹擁椖坑蒍ulian Weyer和建筑師Michael Kruse共同主持。
競賽獲獎情況
第一名(最終中標)
C.F.M?ller Architects,Transsolar Energietechnik,H?hler+Partner,Architekten und Ingenieure,hhpberlin-Ingenieure für Brandschutz
©C.F.M?ller Architects
©C.F.M?ller Architects
©C.F.M?ller Architects
©C.F.M?ller Architects
©C.F.M?ller Architects
©C.F.M?ller Architects
©C.F.M?ller Architects
©C.F.M?ller Architects
©C.F.M?ller Architects
©C.F.M?ller Architects
©C.F.M?ller Architects
柏林的綠色標桿(Green flagship in Berlin)
總建筑面積為50,000平方米的擴建工程位于一個三角形的建筑地塊上,該地塊與現有的BMU總部建筑和Abgeordnetenhaus(柏林眾議院)接壤,它能夠滿足柏林市中心對可持續性和室外設施的極高要求。經過對提案的深化,C.F.M?ller決定采用木材和天然石材的立面設計方案,立面上將采用集成太陽能電池,會重點關注自然采光和綠色公共區域,作為對現有城市街區的全新動態詮釋。
“在這個項目中,我們努力在傳統與創新之間建立平衡與協同作用。我們項目的靈感直接源自柏林的城市和建筑文化,這一文化既受到尊重,又得到了關于未來可持續建筑的創新概念的補充?!盝ulian Weyer說。
設計的出發點是創造經典而實用的辦公室內部,在采光、自然通風和建筑幾何結構方面進行了優化,以創造良好的采光條件,并確保工作人員可以從辦公區域欣賞到迷人的景色。建筑將向周圍城市開放,并通過樹枝狀結構擁抱綠色庭院,讓新鮮空氣進入到室內,員工也可以享受綠色區域帶來的舒適氛圍。
“(建筑平面形狀)的靈感來自于自然界的清晰邏輯,我們創造了一種建筑方法,它具有堅實的基礎和與城市環境的明確聯系,以及一種充滿活力和動態的建筑結構,它就像一棵樹一樣,向陽光敞開,彰顯開放和包容,為未來的工作場所創造了一個有吸引力和靈活的框架?!盡ichael Kruse說。
綠色環保(Green and sustainable)
兩個帶有玻璃和開放式樓梯的中庭作為項目的重點,連接了辦公樓和公共屋頂花園。每個辦公室區域的休息區同時作為會議場所,既可以供休息時使用,也可以用于工作人員之間交流經驗和想法。一樓提供了一個會議中心和圖書館,同樣可以作為一個替代的工作場所,以期發展“新的工作方式”。這確保了極大的靈活性,隨著時間的推移,可以滿足不同的用戶需求。
該建筑的外立面也采用木材,并受到樹木枝葉密度變化的啟發,這是一項集成、低技術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一部分,旨在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提高用戶的舒適度。通過將太陽能電池板作為建筑立面的組成部分,并在另一座建筑的屋頂自由地建造一個大型的綠色屋頂花園,這個花園和綠色庭院一起強調了BMU致力于環境保護和對城市發展做出積極貢獻的目標。
“我們堅信,該項目將能夠促進創新、可持續和對社會負責的建筑的發展,我們對此深信不疑,并愿意為此做出貢獻?!盡ichael Kruse說。
第一名(并列,未中標)
JSWD Architekten,RMP Stephan Lenzen Landschaftsarchitekten,Gruner,ZWP Ingenieur-AG,rendertaxi architecture.visualisation
©JSWD Architekten
©JSWD Architekten
第三名
Max Dudler,TOPOS Stadtplanung Landschaftsplanung Stadtforschung,WINTER Beratende Ingenieure für Geb?udetechnik,PICHLER Ingenieure,Cheng Radtke Schwabe Baurealisierung Gesellschaft von Ingenieuren
©Max Dudler
©Max Dudler
提名
Sauerbruch Hutton,Landschaftsarchitektur+Felix Holzapfel-Herziger&Julian Benesch PartG
©Sauerbruch Hutton
©Sauerbruch Hutton
提名
Schulz und Schulz,D?RR LANDSCHAFTSARCHITEKTEN
©Schulz und Schulz
©Schulz und Schulz
提名
Kleihues+Kleihues Gesellschaft von Architekten,capattistaubach Landschaftsarchitekten
©Kleihues+Kleihues Gesellschaft von Architekte
©Kleihues+Kleihues Gesellschaft von Architekten
提名
GRüNTUCH ERNST ARCHITEKTEN,TOPOTEK 1
©GRüNTUCH ERNST ARCHITEKTEN
©GRüNTUCH ERNST ARCHITEKTEN
https://wenku.baidu.com/view/8209e5e730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e7.html?_wkts_=1671751194356&bdQuery=C.F.+M%C3%B8ller+%E8%B5%A2%E5%BE%97%E5%BE%B7%E5%9B%BD%E7%8E%AF%E5%A2%83%E3%80%81%E8%87%AA%E7%84%B6%E4%BF%9D%E6%8A%A4%E4%B8%8E%E6%A0%B8%E5%AE%89%E5%85%A8%E9%83%A8%E6%9F%8F%E6%9E%97%E6%80%BB%E9%83%A8%E6%89%A9%E5%BB%BA%E8%AE%BE%E8%AE%A1%E7%AB%9E%E8%B5%9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