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ngBattle畢設獎 TOP100獲獎作品與訪談 Q&A
讓好畢設人人皆知!
YoungBattle畢設獎2021——第三屆全球華人大學生藝術與設計畢設作品大賽圓滿結束,大賽得到了畢設生、院校老師、行業專家們的支持和認可。為了持續發揮YoungBattle畢設獎的專業價值,組委會決定持續推出各個類別獎項的獲獎作品精選,供正在進行畢設創作的同學們學習參考。精選獲獎作品包括:最佳畢設獎、畢設評審獎、最佳商業價值畢設獎TOP10、最佳提名畢設獎、年度畢設獎TOP100、年度人氣畢設獎TOP10。
YoungBattle畢設獎2021
征集類別:
文創IP設計、數字媒體設計、時尚潮玩設計、
綜合藝術
一、文創IP設計IP形象、品牌形象、字體、海報、動態圖形、動漫、漫畫、兒童書、繪本、插畫、圖形、概念書籍、創意包裝、綜合概念設計、文創衍生品等。注:涵蓋視覺傳達設計常規專業類別
二、數字媒體設計網頁、APP、小程序、游戲、視頻、動畫、創意編程、數字互動內容創作、體驗設計等。
三、時尚潮玩設計時裝、鞋帽、箱包皮具、服飾配件、珠寶首飾、潮流玩具、家居擺件、運動休閑裝備等。
四、綜合藝術互動裝置、藝術裝置、陶藝、雕塑、版畫、公共藝術、綜合材料、綜合繪畫、概念實驗藝術設計等。
YoungBattle畢設獎2021
評選規則:
1、選題新穎性:
畢設選題提出問題的獨特個人視角,比如:發現新問題、針對現有問題的獨特解決方案;
2、作品創新度:
畢設作品表現形式和視聽語言、材料應用等創新度;
3、市場轉化度:
畢設作品商業潛力和市場化應用的可能性,體現畢業生關注現實問題及解決商業問題的綜合能力。
YoungBattle畢設獎2021組委會在評審構成上做了整體迭代升級,除了邀請業界頂尖的專業設計師/藝術家出任國際評審,延續上一屆特色,推薦YoungBattle畢設獎往屆獲獎畢業生和國內外優秀新銳設計師/藝術家加盟“新聲評審”。除此之外,還特別邀請優秀文化機構/企業品牌等領域代表人物出任產業評委,共同構成YoungBattle畢設獎專業評審團。
YoungBattle畢設獎
2021年度
獲獎作品發布
年度畢設TOP100系列#2
王小元
作品:The SMART
導師:Sinead Evans、Matthew Hawkins、Luise Vormittag、Darryl Clifton、Leah Fusco
院校:坎伯韋爾藝術學院
類別:數字媒體
The SMART是?個基于我對殺?特這?群體的觀察和思考所產生的作品。它是?個包括殺?特故事、物品和討論的?站。我所關注的這個團體在我?時候曾經?常受歡迎,我們甚?可以在街上看到穿成這樣的?。但隨著他們的影響?越來越?,迎接他們的不是贊美,?是各種形式的打壓,最終他們慢慢消失了,這對我們來說是非常悲哀的事情。
在此作品中,我創造了?個叫?梅的主?,她曾經是?個殺?特,我希望?們能通過她的故事更加理解殺?特這個群體。
Q&A:
Q:畢設選題時你是如何思考的,經歷過怎樣的抉擇,或者有什么原因、故事?導師給了哪些啟發與建議?
A:我的靈感來自于一部關于殺馬特的紀錄片。它讓我重新注意到這個曾經離我的生活很近最后卻莫名消失的群體。我意識到我們生活在一個思想差距很大的社會,我們每天接收相同的信息,完全沒有意識到世界上另一部分人的生活是怎樣的。因此我產生了想了解和表達他們的想法。
Q:論文答辯時,答辯委員是如何評價你的作品的?你的作品中,最能打動自己的是什么?
A:導師們認為我用了一種非常沉浸式的方式講述了這個故事。他們也通過我的作品了解到了這個有趣的群體并且覺得他們很可愛,這是讓我感覺很有價值和有意義的地方。
Q:畢設過程中你最大的收獲是什么?
A:能夠真正的消除所有障礙去體會別人的世界其實很難。但是最終我發現不同文化背景以及國家的人可以在我的作品中與殺馬特產生一些情感交流,能夠得到不同人的反饋對我來說是很大的成功和收獲。
吳澤琛
作品:Nice Move!
導師:吳勇
院校:汕頭大學
類別:數字媒體
每個人今時的存在形態都取決于過往的每一個過程。因為每一個過程的相互契合,才構成現在獨特的你。
人生的每一步都是精彩的,無論是令人欣喜還是充滿失落,正是這些足跡匯成你在人間存在的印記。不因小挫敗便妄自菲薄,也不因一時成功就自我膨脹,只需要充實你存在的過程。這些不確定的過程在MOVE中構成了彼此獨特的存在,從而形成一個擁有“個性”的個體。
Q&A:
Q:畢設選題時你是如何思考的,經歷過怎樣的抉擇,或者有什么原因、故事?導師給了哪些啟發與建議?
A:因為制作此系列海報前我經歷了考研失利,所有的努力付之東流,但是當我振作起來回頭看的時候,這份挫敗感成為了我人生中重要的一部分,是讓我成長的重要一環。在這之后的所感所想也成了我的作品的內核。
因為海報所要傳達內容在我感覺是偏嚴肅的,而我又不想要以說教口吻去傳遞信息,我希望做出來的畢設作品能以有趣的形式去講述一個嚴肅的大道理。
經過了各種形式的嘗試后,我終于確定了以俄羅斯方塊為主體的設計形式。將人生中的節點、過程視為俄羅斯方塊中形態各異的元素方塊,最終成像的每一位名人都是在一次次的積累中形成的。海報整體風格元素偏向早期的像素電子游戲,旨在以輕松的形式去傳遞信息。
Q:論文答辯時,答辯委員是如何評價你的作品的?你的作品中,最能打動自己的是什么?
A:技術不是設計的終結,想象力才具有創造性。最能打動自己的是:我能夠將挫折中得出的感悟以一種輕松的形式產出,將這樣的信息傳遞給觀者,這是我從沒有過的作品設計形式。
Q:畢設過程中你最大的收獲是什么?
A:最大收獲是思維方式的轉變,這讓我時刻帶著思考去做設計、看設計,讓我去思考如何去做好一個真摯且高效的訴說者。
吳宛穎
作品:娛樂烏托邦
導師:朱琪穎
院校:江南大學
類別:數字媒體
娛樂在網絡文化中取得了霸權地位,新聞、宗教、教育等領域都滲入了泛娛樂化元素。尼爾·波茲曼在1985年發表了《娛樂至死》一書,他認為:“一切都可以娛樂,一切也都可以被娛樂。一切公眾話語都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并成為一種文化精神。毫無怨言,無聲無息,結果人類成為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span>
泛娛樂化給在日常生活中為壓力過大的人們帶來了精神上的解放,但人們最終卻往往陷入身心疲憊,這有時會導致人們失去思考能力只一味沉迷于享樂主義。本課題從網絡新聞泛娛樂化、電視節目泛娛樂化和學者泛娛樂化三方面入手展開研究并進行設計,最終希望通過本課題幫助人們更好的了解生活中的泛娛樂化,并且更加客觀的對待泛娛樂化,而非一味的沉淪其中。
Q&A:
Q:畢設選題時你是如何思考的,經歷過怎樣的抉擇,或者有什么原因、故事?導師給了哪些啟發與建議?
A:畢設的選題經歷了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2020年冬天我就開始和我的導師朱老師商討畢設開題,我最初提出了三個完全不同的方向,最后結合了我自己的興趣愛好以及朱老師給出的建議選擇了最終的網絡文化泛娛樂化。國外很早就有了關于網絡文化泛娛樂化的研究,而國內對于該課題的研究一直停留在表層,我想通過這個數字媒體視頻讓人們通過趣味化的方式對于泛娛樂化有更加全面正確的認識。
Q:論文答辯時,答辯委員是如何評價你的作品的?你的作品中,最能打動自己的是什么?
A:答辯的時候,答辯的老師對我的作品首先是給予了肯定,認為我的作品以創新的方式展現了社會存在的一些現象,并且整個作品的風格很有個人特色,其次提出作品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比如作品中一些形象的象征寓意還不夠強,無法很直接的傳達出作者想要表達的含義。我認為我的畢設作品中最能打動我自己的是作品的風格,這種輕3D的風格是我第一次嘗試,讓我對后續繼續學習C4D產生了很大的信心和興趣。
Q:恭喜你的畢設獲得YoungBattle畢設獎TOP100,認為自己獲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A:我認為我的作品能夠在這次比賽中獲獎的最大亮點就是風格比較特殊。我并沒有使用C4D去模擬很宏大的信息化場景來展示我的主題,而是以比較偏卡通的畫風。因為我自己日常生活中也會關注一些卡通的IP,我認為這樣的風格既能讓大眾感受到多元化的設計風格,又能給予我設計的動力。
林瑤
作品:鳥之城La ville en oiseaux
導師:Laurent Matras,Jean-sébastien Poncet
院校:法國第戎國立高等藝術學院
類別:綜合藝術
這座城市是由鳥類和其他物種共同構成的?宇宙。泥?,?,植物,動物等都是城市生態系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同于今天的城市,我想象?與動物能夠詩意地?活在?起。城市不再被看作是一個鳥類建造物的集合,?是?然的延續。在城市?物鏈中,鳥類發揮著重要的??,它們是傳粉者也是種?的搬運?。因為城市?有鳥,我們才有綠地和花。通過這些想象出來的裝置,我希望創造?與鳥之間的另?種可能的關系,幫助?們發現共同的樂趣。
Q&A:
Q:在畢設過程中是否遇到瓶頸或困惑,是如何解決的?過程中導師有給哪些關鍵性的指導建議嗎?
A:動物本身就是很不確定的因素,畢設過程中我覺得最困難的是研究現有鳥類的情況。在最初老師讓我和當地的法國鳥類保護協會的研究人員進行了咨詢,同時根據自己在網上查詢的資料,我去咨詢了一些居民,例如救過紅隼的店鋪老板,教堂的管理人員等。然后我花了很長時間在城市中觀察,去拍攝燕子在窗前的窩,寒鴉和紅隼等在教堂的居住痕跡。尋找鳥類需要很大的耐心,當花費的時間足夠多時它們就會出現。
Q:論文答辯時,答辯委員是如何評價你的作品的?你的作品中,最能打動自己的是什么?
A:答辯老師認為作品的質量和展現形式都很好,在與實際結合上需要更多思考。
最能打動我的是在裝置中人與自然平等的體現,不同于今天的城市,我想象人與動物能夠詩意地生活在一起。城市不再被看作是一個人類建造物的集合,而是自然的延續。
Q:畢設過程中你最大的收獲是什么?
A:最大的收獲是關于布展和作品表達,和在國內時很小的布展空間不同,我選擇了三個教室做布展,采取了很多種形式,大幅的畫、視頻、模型、原型等。這也同時是訓練在以后離開學校后,作為設計師去表達作品的把控能力。
Q:恭喜你的畢設獲得YoungBattle畢設獎TOP100,認為自己獲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A:共生裝置的設計來源于我對城市空間的觀察,和對物種的研究,看似是不存在的共生烏托邦,但也有其合理性。
于皓丞
作品:《無限夢境》Inf-Dream World
導師:鄧巖
院校: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類別:綜合藝術
《無限夢境Inf-Dream World》這個作品,是藝術家本人處于新媒體影像藝術語境下經過對聲音藝術中聲音元素的多層面多角度認知與分析,以新媒體視聽沉浸空間的藝術形式為根本,夢境、宇宙、自然為主題內容對于新媒體的聲音與影像進行的實驗性創作,借此來探討視聽平衡關系的問題,并引發一系列觀眾對于作品內容中具體話題的思考,在此,思考遠遠比答案更重要。西方概念的四大元素構成自然,人類皆與四大元素相連通,而宇宙四要素或許與自然四大元素存在某種聯系,水與時間,火與能量,風與空間,地與物質,四大元素即構成了這個大千世界。而作為第五元素的虛空底意味著什么?
Q&A:
Q:畢設選題時你是如何思考的,經歷過怎樣的抉擇,或者有什么原因、故事?導師給了哪些啟發與建議?
A:事實上,在面對畢業創作之初我是十分迷茫的,雖然我很清楚我要以我最擅長且最著迷的藝術語言——影像,去完成作品,但論文方向以及創作主題才是最大的難點。經過縝密的思考,作為我本科期間最后的創作,我認為我需要有一定程度上對我本科期間的創作的總結性,進而來更清晰地認知“自我”,盡可能在其中尋找到真正的“自我”。整理分析過本科期間的創作過后,在我意識到靜態視覺語言完全無法滿足我自身表達欲望的同時,我也發覺到了“聲音”這一元素在其中的起到了首要的決定性的作用,就此誕生了我的“新媒體影像藝術”與“聲音藝術”的探究方向,同時也在機緣巧合下與我所感興趣主題“夢境”相融合,以此深入探討人類、宇宙與自然的關系。
Q:在畢設過程中是否遇到瓶頸或困惑,是如何解決的?過程中導師有給哪些關鍵性的指導建議嗎?
A:現在是視覺語言占據主導的時代,視覺信息往往比聽覺信息更快更容易地讓人接收與了解。我在運用視聽語言進行創作時,“如何擺正“聲音“在我的作品當中的位置?“,是我對自己的提問,我不認我現在已經解決了這個問題,這是需要我在過去現在未來的創作當中不斷探究的,這個問題只屬于我自己,或許永遠沒有答案,藝術本身就沒有答案。
Q:論文答辯時,答辯委員是如何評價你的作品的?你的作品中,最能打動自己的是什么?
A:答辯委員們普遍認為我的選題非常新穎且有很強的實驗性,“實驗性”在當代藝術當中是最有價值的東西。
我的作品最能打動我的就是它“存在”這件事情本身,拋開他人的認可不說,自我表達其實就是一種很幸福的事情。
Q:執行畢設過程中,涉及多元和跨領域的綜合設計、實驗等,你是如何解決并保證品質及整體效果的?
A:新媒體藝術所要用到的技術普遍非常多元,甚至有時牽涉的知識結構完全不同于藝術創作,作品的多元化和跨領域的實驗始終是我貫徹的目標,但我的作品目前所涉及到的跨界的維度還沒有那么廣,因此我一直是自主學習拓展新的知識和技術,目前還是在我獨立可控范圍內,那么在我未來的創作當中,期望可以持續擴大這個緯度,能有機會與更多不同學科的學者進行合作。
王勤
作品:衍物室
導師:沈巾力
院校:四川美術學院
類別:文創IP
《衍物室》設計動機源于四川美術學院設計學院脫貧攻堅、鄉村扶貧建設項目。以設計的力量,積極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助力脫貧攻堅。作品以盆栽為主要載體,利用(真菌制成的材料--菌絲體)生物材料制作花盆,實現綠色可持續設計?;ㄅ璧闹谱鬟^程簡單方便,留守鄉村的老人小孩可以很快上手;菌種、木屑草料等原材料都可以在鄉村就地取材;《衍物室》的logo、字體、包裝、海報等品牌形象和推廣設計的視覺語言主要提煉自菌絲盆栽和鄉村元素,并通過一定程度的“實驗性視覺語言”設計手法和網點印刷的方式,更好地將鄉村文化與當代都市青年文化進行橋接。
Q&A:
Q:畢設選題時你是如何思考的,經歷過怎樣的抉擇,或者有什么原因、故事?導師給了哪些啟發與建議?
A:在校期間,我曾多次參與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科研項目、課程思政項目,在這些實踐中,我產生了許多想法并想在畢業設計中進一步衍生。構建品牌《衍物室》,以盆栽為主要載體,利用生物材料制作花盆,實現綠色可持續設計。整體設計從鄉村的自然、文化資源研究著手,提倡綠色低碳、健康環保,堅持鄉村在地性產業與院校教學相結合的方式,活化鄉村手工藝和文創產品設計開發,助力鄉村振興。
Q:論文答辯時,答辯委員是如何評價你的作品的?你的作品中,最能打動自己的是什么?
A:《衍物室》的品牌形象和推廣設計的視覺語言主要提煉自菌絲盆栽和鄉村元素,并通過一定程度的“實驗性視覺語言”設計手法和網點印刷的方式,更好地將鄉村文化與當代都市青年文化進行橋接,設計手法新穎,作品完整性高。
作品制作過程中不斷得對不同材料、設計手法和表現手法的探索,這個探索嘗試的過程是最能打動我的。
Q:畢設過程中你最大的收獲是什么?
A:一件完整作品和對新材料的嘗試。從前期的調研到中期的設計與產品的制作再到后期的海報印刷、包裝印刷、物料印刷、實物拍照,乃至是布展。這樣的經歷對我之后參加工作也有巨大的幫助。
Q:恭喜你的畢設獲得YoungBattle畢設獎TOP100,認為自己獲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A:作品中花盆的制作材料新穎,利用(真菌制成的材料--菌絲體)生物材料制作,實現綠色可持續設計。海報采用了riso印刷工藝,網點印刷的油墨是專色油墨,它能夠讓印刷出來的圖形顏色更明亮、更準確,特種紙加上網點印刷使得海報的紋理感變得更強烈,網點印刷還有一個特別之處就是錯版,這也讓海報更具手工感,這也剛好符合了菌絲花盆手作的感覺。
汶濰業
作品:他,她們
導師:李瑾、高平平、吳林樺
院校:西安美術學院
類別:文創IP
《他,她們》這本書的開本較大,因為這一代人已經成長為家中的中流砥柱,支撐著家中的一切。三個人,我根據印象分出了三種紙質,根據內容分出了三種形式。
舅舅:訪談;母親:故事;小姨:日記;為的是通過三個人不同的經歷的一拼湊出屬于那個年代家的記憶。
Q&A:
Q:畢設選題時你是如何思考的,經歷過怎樣的抉擇,或者有什么原因、故事?導師給了哪些啟發與建議?
關于思考:
A:“回來了,今年回來的晚了些嗷~你們家我一直看著呢,沒啥大問題。今年住不住,多待幾天走唄”聽見鄰居三友哥如此說道??纯醋约以鹤?,沉默不語。
我是一個童年在鄉下度過的快樂男孩,后來逐漸長大離開這里去到城市里過上了便捷快速的生活。
每到逢年過節回到鄉下看見曾經熱鬧熙攘的大路變成小路,干凈平整的家門口雜亂不堪,雜草叢生,多少都會有一絲傷感。因為在我的記憶中這里就是我的根,所以我才會有這樣別樣的感情。
我想尋求一個方法將長滿雜草的記憶收拾干凈,就像當年一樣干凈整潔。
也想更多的人能在我這里尋求到共鳴,能讓更多人認識到這里,想看見這里變回當年熱鬧的模樣。給更多人介紹我的家,介紹那個名字叫葫蘆峪七組的村子,通過一個小家的變化和故事,讓不了解那個時代的人了解這里,了解鄉村。
畢竟我,或多或少也算是抓住了那個時代的尾巴體驗了一把屬于父母那一輩子過的童年。
關于導師:
A:我一開始的作品始終流于表面,一心想要做的酷炫,色彩艷麗博人眼球,完全忽視了這個鄉村和這段往事該有的樣子,鉆了牛角尖。在這里我要感謝”李瑾老師”及時的制止了我,一開始我還很不解,一致認為我博眼球的想法是對的,但是做到后面我越發后怕因為如果我像一開始那樣去做,我到中間就沒有任何的東西可以做,流于表面終歸不是我想表達的立場。
Q:畢設過程中是否有改變選題?是否和導師有發生意?分歧?在畢設過程中是否遇到瓶頸或困惑,是如何解決的?過程中導師有給哪些關鍵性的指導建議嗎?
A:在中間想過放棄,因為總感覺自己抓不住那個點,浮躁,焦慮,一度和老師表示做不完了要換選題。
李瑾老師直接帶著我去大三和學弟們一起上課,正好是書籍課程,他們上課我在底下做畢設,那段時間是辛苦了點,每天要早起(讓一個每天晚睡的人早起真的太過于痛苦)但是那段時間進度卻是出奇的快,隨時和老師溝通,有問題和不懂的直接就問。回想起來也還是很幸福放入一段時光?,F在想想也是老師一片的良苦用心。
Q:論文答辯時,答辯委員是如何評價你的作品的?你的作品中,最能打動自己的是什么?
A:太久遠了hhh我都記不清答辯委員說的了。不過我可以回答最能打動自己的是什么。
最打動我的就是書里的情感,因為我或多或少算是經歷者,從小聽到大,在吃飯時,在乘涼時,在農忙時,感情的注入,貼近那片黃土地的故事,就是最打動我自己的。
Q:在你看完往屆YoungBattle畢設獎往屆獲獎作品及2021選登的作品時,你覺得你的畢設還有遺憾的部分嗎?如還有機會繼續完善,你會怎么做?
A:關于鄉村的思考我想要繼續做下去,我不想看到曾經生活的地方失去原本的靈氣,我想給大家展示一個多元化的鄉村。
畢竟還有宗教,還有文化,還有飲食,很多很多的事情沒有說完。
我的書,剛剛才做了個前言吧!
王鈺璁
作品:童書楷
導師:戰國棟
院校:大連民族大學
類別:文創IP
童書楷是為了更貼合兒童讀物的用字需求而設計的一款字體。根據兒童書寫工具,手寫感程度,與插圖關系,兒童閱讀方式,正確引導兒童識字的設計視角進行設計,字形方正,自然傾斜;筆畫順序明確,對于同類不同寫法的筆畫進行了區分,能正確引導兒童識字和寫字;筆畫溫潤,親和力強,和童書傳遞的感受相匹配。
Q&A:
Q:畢設選題時你是如何思考的,經歷過怎樣的抉擇,或者有什么原因、故事?導師給了哪些啟發與建議?
A:我本科所在的視覺傳達工作室有一個很重要的課題方向就是繪本創作,在創作繪本選擇字體時,同學們和老師發現很難找到一款和繪本感覺相匹配的字體,而且在看一些優秀繪本時,尤其是翻譯過來的繪本,上面所用到的字體會顯得突兀,所以就想做一款適用于繪本上用的字體,選擇了這個畢設方向。畢設創作過程中,我的導師戰國棟老師和工作室的其他老師給了我很多的啟發和建議,在畢設創作的初期,導師給我推薦了很多關于教科書體的資料,讓我了解到前輩們在創作時的思考。戰老師對字體設計的思考和字體品質的要求對我影響很大,才能有了我畢設現在的完成度。
Q:在畢設過程中是否遇到瓶頸或困惑,是如何解決的?過程中導師有給哪些關鍵性的指導建議嗎?
A:在做畢設的初期是比較有困惑的,因為涉及到很多關于書寫上的具體問題,導師也給我了很多關鍵的建議和指導,比如筆畫的銜接關系,手寫的筆勢對于字體結構的關系,同類不同形筆畫的關系等。
Q:你的作品中,最能打動自己的是什么?
A:做畢設時,我了解了許多兒童在識字和閱讀過程中和成人的差異,比如兒童對于字形繪畫化的認識,還有兒童的點讀式閱讀的特點,兒童為什么要用鉛筆寫字,這對兒童手部發育的作用等等,根據這些進行設計,我感覺這都是很有意義的,也是有溫度的。
黃婧涵、郭穎思
作品:言語之間
導師:田博、黃啟帆、史春生
院校:廣州美術學院
類別:文創IP
掃描二維碼,言語之間·線上H5互動游戲體驗
《言語之間》將人們在言語交際時傳達的“情感”可視化,為人們習以為常的音頻分析圖像提供了一個新的觀看角度。言語交際中,無論運用什么樣的語言,感情和態度總是通過我們聲音中的韻律、音調、音量、語調等特征體現出來。當我們想要傳達的情感不同,聲音中的特征會有明顯的改變,這些特征被稱為副語言。
我們將同一個人處于平靜和情感充沛狀態時說同一句話的兩段音頻,進行音頻分析,分別得到“語言可視化”和“帶情感的語言可視化”的兩張圖像。將兩張圖像疊加,刪去重疊的部分,創造出“副語言”的圖像。
Q&A:
Q:畢設選題時你是如何思考的,經歷過怎樣的抉擇,或者有什么原因、故事?導師給了哪些啟發與建議?
A:我們的選題始終是情感可視化。為了獲得“情感”的數據,我們也走了很多彎路,比如音樂的旋律、詩歌的用詞,最后我們借用了“副語言”的概念來獲取人聲中的情感,是因為一次探討中導師提議我們可以了解一下“聲紋”,啟發了我們可以在這方面尋找答案。視覺呈現的方面,是因為我們每次和導師們探討畢設都會用錄音app來記錄,流動的圖像給我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選用這種我們日常生活中很常見的“聲音符號”進行二次加工來獲得圖像的方案獲得了導師的認可,也給了我們做下去的信心。
Q:論文答辯時,答辯委員是如何評價你的作品的?你的作品中,最能打動自己的是什么?
A:答辯時,我們的研究被試圖用傳統的觀點來理解,追問這設計能解決什么問題。
其實這正是這個作品最能打動我們的地方,創造一種新的但大多數人都很容易理解的感情可視化的符號。解決或者表現具體問題并不是這一階段的主題。
Q:畢設過程中你最大的收獲是什么?
A:作品是我們自己的作品,我們要自己對它負責。哈哈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一開始我們表現得像一個乖寶寶,聽從導師的建議反復修改,結果被質疑沒有自己的想法。我們應該自己堅持自己的觀點和想法,而不是像被導師的大腦推著走一樣,被修改建議支配。
Q:恭喜你的畢設獲得YoungBattle畢設獎TOP100,認為自己獲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A:有別于一些只有好看的設計而不重視概念的設計,我們的作品著重于概念。那就是創造一個新的情感可視化圖像。為了把重點放在概念上,設計是簡潔的、易于理解的。我們的作品是克制和選擇的結果。
廖維中
作品:被壓縮的生命
導師:陳瀅竹、汪泓
院校:四川美術學院
類別:文創IP
在現代背景中,動物們的生存空間遭到壓縮、生存資源遭到掠奪、生存環境遭到破壞,它們處在越來越危險的境地,而地球的所有生命是一個動態鏈接、相互依存的整體。我希望通過自己的視覺語言,將它們的現狀,以及我的思考,呈現給大眾。
Q&A:
Q:畢設選題時你是如何思考的,經歷過怎樣的抉擇,或者有什么原因、故事?導師給了哪些啟發與建議?
A:畢業設計選題時存在多種不同方向的方案,最后經過和老師的討論以及充分發掘自己的興趣點,選定了關于動物,探討動物與人類的共處關系的公益類選題.希望通過自己的設計傳達對社會有益的內容。
Q:你的作品中,最能打動自己的是什么?
A:最能打動自己的是在設計的過程中不斷自我否定又重新自我認識的這個過程。
Q:畢設過程中你最大的收獲是什么?
A:最大的收獲是畢設讓我同時明白了一個人在面對一件事情時的強大和弱小。
望肖遠、黃倩
作品:RUNNING SEEDS
導師:胡新橋
院校:湖北美術學院
類別:文創IP
生命的開始和結束都圍繞著一粒種子,生而萌芽,結實而終,種子雖然沒有腳但卻利用自身的顏色、果肉、氣味和動物以及自然界的各種力量實現物物交換,進而達到傳播的目的,種子的傳播讓我們的祖先實現了從狩獵采集到農業定居的轉變,也使人類文明的進程成為可能,種子的逃跑計劃既是對自己生存空間的探尋亦是對原有生命的全新突破。
Q&A:
Q:畢設選題時你是如何思考的,經歷過怎樣的抉擇,或者有什么原因、故事?導師給了哪些啟發與建議?
A:畢設的選題其實是對之前王薇老師繪本課程選題的延續,當時老師在課上向我們分享了很多優秀的繪本,然后給了我們兩個繪本創作的思路,一個是故事型的繪本敘述方式,一個是線索型的敘述方式,因為受之前信息圖表設計課程的啟發,我們選擇了線索型的敘述方式,想通過一個線索引發一連串的故事,同時做到一定的科普和教育意義。受《水果傳》紀錄片的啟發,被他當中新鮮奇藝、色彩斑斕的水果形態所吸引,我們選擇了水果種子這一主題,最開始是想講述一顆種子的生長過程,后來發現這個角度已經有很多做的很好的大師在做了,于是老師引導著我們收集更多關于種子的信息,發散思維找到一個很小的別人從未關注過的點,然后無限放大。那次課程我們最后敲定的是種子的數量這一線索。
Q:在畢設過程中是否遇到瓶頸或困惑,是如何解決的?過程中導師有給哪些關鍵性的指導建議嗎?
A:最大的瓶頸就是前期畫草圖構思畫面的那個階段,我們一心想著通過一張完整的畫面來營造故事,但這樣的表達方式和形式已經司空見慣了,我們畫了很多稿也廢掉了很多稿,在這一階段停留了很長一段時間,胡老師在這一階段也是和我們耗了很久,他啟發我們不要局限在平面的畫面里,可以去繪畫以外的藝術去尋找我們的答案,比如去逛逛博物館、讀讀相關的科普書,看看紀錄片,后來通過不斷地收集信息資料,觀看不同形式的藝術表現方式,我們最終找到了屬于我們自己的語言和答案。
Q:論文答辯時,答辯委員是如何評價你的作品的?你的作品中,最能打動自己的是什么?
A:老師對作品的評價:此繪本以一種科學的但輕松的態度,講述了一個在自然界司空見慣,卻又蘊含著深刻哲理的有關生命循環種子的故事。兩位年輕的作者通過細膩的彩鉛盡顯種子自然形態的精美絕倫,動物的憨態可掬與精靈古怪,讓我們通過繪本里小小的窗口,一同體驗一段充滿趣味又有著智力快感的旅行,共同見證生命的智慧與奇跡。
最能打動自己的是這個作品運用了大學學過的所有專業知識,插圖、信息圖標設計、招貼、字體、編排、印刷工藝、還有手工書,它串聯了我大學整個的專業學習,算是給自己這四年的一個回應吧!
Q:畢設過程中你最大的收獲是什么?
A:最大的亮點一方面可能是這次的選題吧,“種子”不只是一種植物繁衍后代的媒介,它還有自己的生命而且也孕育著自然界的生命和人類文明,種子與動物之間的聯系也映射著生命的心心相惜和自然法則,另一方面可能是畫面吧,作為大學里最后一個作品,我希望這份作品能夠作為一根線串聯起大學學過的所有的專業知識,最終的畫面我們采用的是手繪和電腦結合的方式,能夠有一些后期調整的靈活度,同時也不希望畫面丟失手的溫度,最后展柜的書也是我們手工完成的。
梁欣
作品:沒有陰影的島嶼
導師:韓濤、宋協偉
院校:中央美術學院
類別:綜合藝術
這個島嶼是對疫情危機情景下人類生活場景各種維度的掃描、再現與再編碼。作者最終以六個場景的敘事結構,將之交織成一個世界景觀劇場,并壓縮在一個以“二維碼”形態存在的孤島中。這個“二維碼”中上演著一切人類情感,其唯一共同點是沒有陰影,并內嵌著六個特殊主題的島中之島。分別是——醫院(關注的是生命安全)、家(關注的是虛擬生活)、動物園(關注的是生態自然)、劇院(關注的是操控偏見)、工廠(關注的是技術倫理)、攝影棚(關注的是健康監視)。
何念民、鄭小麗、井曉璇
黃弋峽
作品:紅綢
導師:葉梓琪、李雄飛、廖向榮
院校:廣州美術學院
類別:數字媒體
《紅綢》是以嶺南文化中的“杖頭木偶戲”為主題的畢業設計,是一部圍繞女孩與奶奶以及木偶間的感情羈絆所展開的溫馨二維動畫短片。
片子通過小小的木偶為女孩構筑與奶奶共鳴的精神世界。永不再見的離別,如踏虛空的事業。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和紐帶,又將是什么……
關于YoungBattle畢設獎
讓好畢設人人皆知!YoungBattle畢設獎期望通過鏈接藝術與設計院校、行業、產業各界專業人士,以推進藝術與設計教育、設計專業、社會產業之間的轉化發展為核心,以畢設作品評選和點評為契機,從市場需求、專業高度、高校教學角度,發現、褒獎、鼓勵并推廣藝術與設計專業優秀應屆畢業生,共同探索如何培養更多未來優秀藝術與設計畢業生,為藝術與設計畢業生打造一個集:展示、評價、傳播、交流、學習、就業以及產學研轉化為一體的專業畢設服務平臺。
https://www.sohu.com/a/542599012_121124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