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蘭設計周高校設計展”|優秀論文鑒賞第40輯
今日優秀論文分享來啦~
論文介紹
作者:安澤宇
論文名稱:《基于文化基因的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公共環境設施設計研究》
參賽類別:論文類
參賽單位:天津師范大學
正文內容
摘要:基于文化基因視角,提出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公共環境設施設計策略,并以其休息類環境設施設計應用為例進行設計實踐。運用文化基因邏輯分析法建立設計轉換結構理論模型,對大運河文化基因進行主體、附著、混合、變異四類基因的提取轉換,再運用文化元素提取、符號轉換及色彩材質提取對進行設計推演。運用文化基因理論通過定位城市文化、提取文化基因、轉換設計內容、應用設計環節。文化基因理論可以有效的進行大運河文化基因提取與轉換,科學指導設計策略。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公共環境設施設計以主體基因為主題、附著基因為造型表現、混合基因為元素素材、變異基因為功能擴展,最終推導出基于文化基因的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公共環境設施設計策略。
關鍵詞:文化基因;基因轉換;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公共環境設施設計;楊柳青
1.引言
2019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會議審議通過了《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此次會議強調要通過大運河文化需求活化大運河伴生文化。天津楊柳青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是京杭大運河北段獨具地方文化特色的重要組成部分,亦是大運河文化傳承與傳播的重要段落。公共環境設施在提升城市品質、滿足人們日常生活需求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它們不僅在大眾視覺和使用中扮演著城市品牌形象代言的角色,還在城市中承擔著服務、導向、裝飾、宣傳等多維功能,體現了所在場所的功能屬性、審美屬性、文化屬性。在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中,公共環境設施亦是其中彰顯文化、傳承文化的重要一環。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所在,文化基因提取是文化活化傳承的重要手段。文化基因是決定文化特色的核心力量,也是文化傳承的重要一環。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使用“基因”、“文化基因”和“精神基因”等詞匯來論述中國傳統文化。
當前國內已有部分城市開始在頂層設計層面認識到文化基因對國家文化發展的重要性,并積極進行有益的嘗試。天津市西青區政府將其規劃定位為“中華魂、明清風、天津味、年畫神、運河韻”的新時代文化公園,是大運河北段極具地域特色的文化工程,通過文化項目帶動文化傳承。大運河文化公園規劃設計不只是某一景點、遺存的開發打造,更要找尋大運河的共同文化基因并把它注入各項設計之中,從而喚起人們對于大運河歷史的整體文化記憶[1]。深入挖掘和整理城市文化基因,利用系統設計理論構建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公共環境設施設計之間的內在聯系。通過楊柳青地域文化基因提取,并以設計元素的形式融入公共環境設施設計,可以更好的承載和記錄城市的前進歷程和文化發展。因此,在公共環境設施設計中融入文化基因設計,不僅可以提升設計的內涵與品質,還可以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增強人們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本文旨在以楊柳青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公共環境設施設計策略為例,探討將文化基因與公共環境設施設計相結合。構建文化基因傳承視角下凸顯地域文化特色的環境設施設計策略。在當前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研究中,以公共環境設施設計視角進行文化基因提取的設計方法較少,因而本文通過文化基因公共環境設施策略為豐富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提供理論性建議及實踐性參考。
2.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公共環境設施文化基因建構
2.1公共環境設施特征
公共環境設施是城市文化的展示媒介,以文化基因視角進行公共環境設施設計可以輔助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文化傳承與傳播。公共環境設施作為文化發展的有形載體,承載并體現了大運河文化基因。景觀公共環境設施所塑造的空間形態、造型體量、色彩及材質工藝,能夠體現出一種人文價值,是一個城市文化的載體,通過城市文化基因的提取與轉換設計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給城市的發展提供了條件,也是城市精神的重要體現[2]。
文化公園公共環境設施不僅是實用的物的符號,而且也是文化符號,兼顧了美觀實用和文化性。在城市發展中公共環境設施扮演著“城市家具”的角色,但它所表現的形式與功能不同于家庭家具[3]。公共環境設施可以打造更溫馨的公共文化空間,為人們提供良好的休息和交往場所,亭、廊等休息類公共環境設施的設立,給人們提供了遮風擋雨的功能又兼具美化和文化傳播的作用[4]。《園冶》中就曾給亭子下了這樣的定義:“亭者停也。”造型優美的景觀亭,往往可以對整個景觀起到一種“點睛”的作用,景觀亭作為景區中連接路線和景致的重要節點起到為景區增色和融合景區的作用[5]。并能夠讓人們在景區游覽中產生更加舒適的多層面體驗,凸顯城市的文明程度及發展狀態[6]。本文嘗試結合國家文化公園指導政策,具體分析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楊柳青段文化基因與公共環境設施的內在關系。將大運河文化基因進行設計轉換應用于公共環境設施設計,系統化展開的公共環境設施文化性建設行為,展示城市文化基因特色與魅力,強化城市文化基因、提升城市文化品牌識別力[7]246,以此更好的傳承歷史文化并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
2.2公共環境設施文化基因挖掘
2.2.1文化基因內涵
“文化基因”可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克羅伯和克拉克洪,首次嘗試在《文化:概念定義的考評》中探討文化傳播中是否存在類似生物基因的“文化基因”[8]。文化基因是從生物遺傳中的基因概念演變而來,是城市文化傳承中具有穩定性、地方代表性并被廣泛認可的基本元素,控制城市文化的表達與傳承[9]。社會生物學奠基人愛德華·威爾遜和物理學家查爾斯·盧姆斯登提出了“基因——文化共同進化”理論[10]。這些研究為進一步研究文化基因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基礎。在此基礎上,“文化基因”是特定文化形式或文化元素在傳播、傳承和創新過程中得以繼承和復制的基本單位,可能是一段歷史、一種信仰、一種傳統、一種藝術形式,甚至是一個簡單的符號或圖像。而我國眾多學者也是對文化基因的解釋各不相同,有學者認為,文化基因是具有在空間和時間上得以傳承的基本理念和基本精神[11]。將復雜的文化系統轉譯為文化基因譜系,制定相應的應用策略,促進運河文化元素在設計實踐中的運用,從而達到文化傳播的目的[12]。通過文化基因的學科轉換探索創新方法,可為公共環境設施設計文化內涵提升創造更多的可能性。
2.2.2文化基因類別
按照屬性在應用研究中通常采用類型學方法對于文化基因進行分類,可分為主體基因、附著基因、混合基因和變異基因[13]。從生物學視角,主體基因決定著生物體屬性和其外在特征,控制生物體關鍵性狀。城市文化傳承視域下,主體基因屬于主導地域文化的“母性”基因,在地域文化系統中具有顯著地位,發揮著主導作用[14]4。附著基因是主體基因的外延和外在表現,依賴主體基因而存在,具有顯著的地域文化特征屬性,附著基因與主體基因同樣具有識別城市文化的功能,并對主體基因具有加強的作用同時也強化了主體基因的特征和作用[15]?;旌匣蚴峭坏貐^或不同地區的文化基因融合后而形成的新的基因類型,同時具有兩個或兩個以上城市文化特性[7]250?;旌匣蛟黾恿顺鞘形幕鄻有裕兄诒3值赜蛭幕到y的生態平衡和文化多樣性,起到豐富城市文化的作用[16]。在生物遺傳學中,變異基因是指相對穩定的基因結構因外界環境發生改變的堿基對,對生物體的外觀和結構產生影響。良性變異可以使生物更好地適應環境,惡性變異會影響生物的正常發展。文化基因與生物學類似,也會隨著時代變化以及社會的進步而發生變異。因變異基因的兩面性,在文化傳承中應采取“優勝劣汰”的模式,維持良性變異基因,舍棄惡性變異基因[14]4。在公共環境設施設計領域,通過文化基因提取轉換,輔助造型、色彩、材質和工藝的選擇與確定,更好的傳播地域文化。
2.2.3楊柳青文化基因類別劃分
楊柳青鎮源于黃河潰口形成的“流口”,宋將楊延昭沿界河種植柳樹,稱“柳口”,金貞二年設“柳口鎮”,元末明初更名楊柳青,即為現天津市西青區的楊柳青鎮。運河兩岸的石家大院、文昌閣、普亮寶塔等歷史建筑為古鎮平添了濃厚的文化底蘊。根據城市文化基因分類方法參照劉沛林教授對景觀基因分類的原則,對楊柳青地域文化基因進行匹配分類,可將京杭大運河天津楊柳青段文化基因劃分為四種類型:主體基因、附著基因、混合基因和變異基因[17]。其中具有地域文化主導性起到城市文化主導作用的是農耕文化,即是楊柳青的主體基因,表現為農耕文化衍生的二十四節氣和相關節慶活動。主體基因還包含民俗文化及商旅文化,其中民俗文化以楊柳青年畫、石刻、風箏、剪紙為典型代表。商旅文化以趕大營文化及漕運文化為代表。附著基因識別并加強城市文化,具有文化識別性,為某一運河沿線城市所特有,包括物質類型的建筑景觀,自然景色等,以楊柳青北方建筑和地域風貌為其附著基因?;旌匣蚴仟毦叩胤轿幕厣旨嫒萜渌赜蛱厣奈幕?,具有文化關聯性,楊柳青混合基因包含代表人們期望的和和美美、年年有余的吉祥文化和愛國主義、拼搏創業的精神民俗。變異基因是在新環境影響下對城市文化產生良性和惡性影響的一類基因,具有變異特質,在歷史演變中融合新元素,表現在楊柳青文化基因中,其良性變異基因是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未來規劃的國潮小鎮和文化小鎮的新時代文化需求下的變異基因。
3.文化基因提取方法
文化基因提取的原理是分解與提煉目標對象的特征元素,結合時代背景、文化表征、設計需求等多項因素,采用適宜且多樣的設計轉化方法,對各個部分基因進行合理的運用和轉化。提煉出文化基因的具象化表現,從外觀形狀、肌理紋樣、材質工藝、造型等城市物質表象提取物質文化基因,從工藝美術、民俗文化、吉祥寓意提取精神文化基因,由表及里地進行文化基因的解構與分析[18]。根據不同文化基因的功效和屬性特征,采用特征捕捉法、重構變異法、轉譯變換法和植入共生法四種方法進行文化基因的提取[19]。從而實現對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楊柳青段所體現的文化基因的提取,并用于公共環境設施設計的表現。
3.1特征捕法
特征捕捉法是常見和基本的文化基因提取方法,通過觀察分析和調研匯總來捕捉文化元素的表面特征[20]。文化基因擁有信息選擇、存儲、傳遞的功能,可以經過抽象分析、將同生物基因一樣通過人工編輯對基因進行調整,達到對文化基因的定位及捕捉[21]。在提取當地文化基因時,首先側重于捕捉視覺表面特征,同時也可以從思維表面特征入手。這些表面特征實際上是地區主體基因的核心,因此在提取主體基因時,需要選擇識別度高的特征進行提煉,以確保完整和準確地表達主體基因特征。根據現有的研究方法,地域主導性原則是辨析主體基因的重要手段。楊柳青其自然條件造就了多樣化的農業景觀遺產,反映了當地的農業生態和生產生活方式因而其主體基因由農耕文化、民俗文化和商旅文化構成。
3.2重構變異法
基因重構變異法是對主體基因進行重新構建與變異的創新方法,在保持文化主體基因屬性穩定的基礎上,根據文化主體關聯度、設計需求和使用要求,對已有文化基因進行元素解構、陌生化處理和迭代重構,從而創造新的設計作品。同時還可以利用當今流行的時代文化來豐富文化內涵,借助當地特色的歷史建筑造型、材料等設計元素來輔助設計。楊柳青的民俗年畫反映了當地的農業生產和生活方式,這種文化符號為楊柳青古鎮增添了歷史厚重感和地方特色。借助基因變異法,通過重構年畫造型、色彩、寓意等元素,使得傳統文化在現代文化傳承中既符合時代審美需求,又傳承了傳統文化精髓。
3.3轉譯變換法
文化基因的轉譯變換是指將捕捉到的文化基因翻譯為多樣性的設計符號。通過基因轉譯,可以將具有多樣性表征的文化基因轉化為視覺符號,結合新潮化和新鮮感的催化媒介,將原始、傳統和單一的文化基因內核轉化為新的基因形式,從而改變文化的呈現和感受[21]。以可理解、易傳播、接受度高、吸引力大的方式進行轉譯,促進文化基因朝著進化、多樣化的方向更好的發展[22]。京杭大運河楊柳青段的文化基因主要涵蓋農耕、民俗和趕大營文化,其中石家大院的建筑基因具有地方特色,包括色彩、材質等元素。街道兩旁的房屋采用傳統木結構,裝飾多樣且寓意吉祥。這些元素可與當代新文化結合,轉譯成新基因形式。在保持文化主體基因屬性穩定的前提下,能夠更好的通過文化基因的時代轉譯變換符合當代人“日新月異”的精神需求。
3.4植入共生法
基因植入共生法是一種創新性的基因提取方法,通過在原有文化基因載體上植入新類型的基因,使不同地域、歷史、內涵的文化基因以“共生”的基因類型,通過其復合的文化形態,實現文化的推陳出新和交融[23]。在保持文化主體基因特性穩定的前提下,該方法促進了多維度文化的共生。通過引入其他文化的基因因子,基因植入共生法能夠充分發揮文化混合基因的優勢,進一步豐富和深化原有的文化內涵。將大運河沿線溝通南北的不同文化與新時代文化進行創造性植入與共生,促進多時空多元文化交融,使得公共環境設施更好地服務于現代生活,推動文化表達的多樣性和包容性發展。
基于文化基因提取的文化基因設計邏輯,通過對文化基因的類別、特征及提取方式進行前期的探究,為大運河文化基因設計邏輯的構建提供了條件。大運河文化基因設計邏輯與生物學的基因工作模式類似,每個獨立單元通過DNA鏈將基因信息完整地傳輸、交換和接收。利用這種邏輯提取文化基因時,首先需要選擇一個文化要素作為基因提取對象;然后從內在和外在兩個層面對其文化特征進行篩選,完成一次聚焦;最后經過變異轉換完成二次聚焦,得到最終的文化基因符號,見圖1。
原文詳見(復制以下鏈接進瀏覽器查看):
https://mp.weixin.qq.com/s/DGO_YztbLtmtwIZ9ZvMf0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