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關于公開征求廣東省工業設計能力提升專項行動計劃(2020-2022年,征求意見稿)意見的通告
通告〔2020〕16號
為貫徹落實《制造業設計能力提升專項行動計劃(2019-2022年)》(工信部聯產業〔2019〕218號)和省委省政府關于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部署要求,進一步提升我省工業設計創新能力,我廳牽頭研究起草了《廣東省工業設計能力提升專項行動計劃》(2020-2022年,征求意見稿),為確保政策科學合理、更具指導性,現向社會各界公開征求意見,請于5月14日前將有關意見書面反饋我廳。
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2020年5月6日
(聯系人:梁家中,聯系電話:020-83135953,郵箱:liangjz@gdei.gov.cn)
附件
廣東省工業設計能力提升專項行動計劃(2020-2022年)
(征求意見稿)
工業設計是一種策略性解決問題的創新活動。它以產品、系統、服務及體驗為對象,以工學、美學、經濟學為基礎,通過技術、用戶、商業、文化、社會等的集成創新,提升產品價值、創造品牌效應、增強企業和產業競爭力,進而以設計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創造美好生活。為貫徹落實《制造業設計能力提升專項行動計劃(2019-2022年)》(工信部聯產業〔2019〕218號)和省委省政府關于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部署要求,進一步提升我省工業設計創新能力,發揮工業設計在打造世界級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中的支撐引領作用,建設制造強省,制定本行動計劃。
01
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緊緊把握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以及支持廣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的歷史機遇,按照省委“1+1+9”工作部署,聚焦我省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強核、立柱、強鏈、優化布局、品質、培土”等“六大工程”,持續增強工業設計創新能力,以設計引領產業發展,擦亮“廣東設計”品牌,促進先進制造業基地和創新聚集區建設,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二)主要目標。爭取到2022年,實現全省工業設計服務收入超過300億元,設計成果轉化產值超過3萬億元;初步建成珠三角工業設計走廊,新增培育3-4家省級工業設計研究院和50家以上省級工業設計中心,新增1-2家國家工業設計研究院和6家左右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創建1-2個以設計服務為特色的服務型制造示范城市和10個左右制造業設計培訓基地;推動廣東工業設計發展水平和服務能力繼續走在全國前列,基本形成支撐廣東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工業設計創新服務體系。
02
加強工業設計載體建設
(一)大力建設工業設計中心。推動制造業企業設立獨立的工業設計中心,以工業設計貫穿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推動產品迭代升級,提升企業競爭力和品牌形象。支持制造業企業開展工業設計外包服務,整合優化設計資源,提升設計創新能力,加快設計成果的產業應用。
(二)加快發展設計類企業。支持工業設計企業專業化發展,創新設計理念,強化設計能力,提升設計服務水平。鼓勵設計企業參與制造全流程協同創新,加快成果轉化應用,促進制造業升級增效。鼓勵有實力的設計機構,承接重點設計項目和研究課題,開展國際設計交流合作業務,培育增長新動能。
(三)創新建設工業設計研究院。加大扶持力度,鼓勵和支持制造業龍頭骨干企業聯合設計機構、院校等圍繞我省產業優勢開展工業設計研究院建設,持續加強合作協同,提升研究能力和服務水平。重點布局先進制造業集群的省級工業設計研究院建設,完善研究院基礎研究、技術支撐、成果轉化、交流合作等功能服務,擇優培育創建國家工業設計研究院。積極探索研究院運營管理模式,加快推動研究成果轉化應用和服務輸出,強化自身造血功能。
(四)加快推動珠三角工業設計走廊建設。以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設計產業集聚區和產業創新示范區為導向,支持廣州-佛山-肇慶、深圳-東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門等工業設計發展基礎較好的城市軸帶建設一批面向先進制造業的設計創新平臺和產業基地,推動有條件的地市創建以設計服務為特色的服務型制造示范城市,形成貫通珠三角全域、輻射廣東全境的工業設計走廊,并通過設計企業、行業協會、院校機構等定點對接服務,帶動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加快發展工業設計,支撐引領產業轉型升級,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推動廣東成為具有一流創新設計服務能力和全國設計要素配置能力的設計高地。
專欄1 載體建設工程 |
(1)推動制造業企業、工業設計企業加大工業設計的投入,新增培育6家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50家省級工業設計中心。 (2)進一步優化研究院布局建設,新增培育3-4家省級工業設計研究院,積極創建1-2家國家工業設計研究院。根據粵東粵西粵北地區產業發展情況,創建1-2家省級工業設計研究院。 (3)支持廣州、深圳、佛山等城市分別設立區域設計對接服務中心,根據粵東粵西粵北地區的產品、文化創意、工業旅游等方面的設計需求,提供設計服務。 |
03
提升工業設計創新能力
(一)提升基礎研究能力。圍繞我省先進制造業集群發展,強化設計理論、設計標準、設計方法、設計管理等基礎創新工作。針對廣東制造業設計基礎研究薄弱的短板,制定制造業設計問題清單,建立“揭榜掛帥”機制,依托國家、省級工業設計中心、研究院等,加強工業設計理論和共性技術研究,聯合攻關突破關鍵核心設計技術,大力推進工業設計基礎研究。鼓勵設計研發咨詢機構、院校、行業組織等開展設計創新指數模型研究和區域設計競爭力研究,參與制訂相關設計標準。加強設計數據庫及軟件的開發應用,大力推廣國產設計軟件應用。
專欄2 基礎提升工程 |
(1)深化校企合作,建設10家左右以工業設計基礎研究為導向的省級、市級前沿研究中心、校企聯合實驗室。 (2)聚焦CMF(色彩、材料、工藝)數據庫、人體心理生理數據庫、行業分析數據庫、產品圖譜庫、生命周期評價數據庫、設計項目案例庫、文化藝術資源庫、生活方式數據庫等基礎信息資源,建立3-5家工業設計數據資源中心,推動數據共建共享。 (3)支持軟件企業針對工業設計基礎研究開發一批先進適用的設計工具(軟件),大力進行示范推廣。 |
(二)提升設計應用能力。鼓勵制造業企業和設計服務機構加大設計研發投入,加強產學研合作,開展工業設計新理念、新技術、新方法的推廣應用,提升原始設計創新能力。支持企業加強工業設計與商業模式、品牌建設融合,加大新產品、新服務、新模式的供給,支撐廣東優勢傳統產業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強化工業設計與新興產業深度融合,突出綠色設計導向,推動智能設計和集成創新,加快新興產業培育發展。
(三)提升設計服務能力。支持工業設計領軍企業開展“設計+科技+文化+商業”的集成創新,推動設計服務從產品設計拓展到系統設計、服務設計、生態設計等領域,延伸設計服務鏈條,聚集產業鏈資源,提升設計全價值鏈和全產業鏈服務能力。探索工業設計服務企業新模式,鼓勵設計企業與制造業企業采取銷售提成、項目股權、戰略伙伴等合作模式,共享設計成果產業轉化利益,提升設計服務價值。加強設計成果推廣,提高市場轉化率。
04
強化工業設計對產業發展的支撐
(一)開展設計進集群專項行動。堅持以工業設計引領制造和消費,聚焦戰略性支柱產業和新興產業,創新“設計券”“服務票”等支持方式,推動設計機構、設計企業走進產業集群,與制造業企業開展對接合作,完善設計服務網絡,支持引導設計機構到制造業企業開展工業設計普及、專業知識培訓及政策宣貫等服務。支持各地各行業建立工業設計需求服務資源池,動態發布設計服務指南。定期組織開展診斷服務、設計對接、成果轉化會等,為制造業企業提供設計整體解決方案,提升產品附加價值,滿足集群發展需求。
(二)完善產業支撐平臺建設。依托我省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建設,以“工業設計+供應鏈”創新為特色,打造一批面向中小創新團隊的創新孵化開放平臺。健全工業設計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一批市場化運營的成果轉化類、產業互聯網類、知識產權類的專業服務平臺。推進“省長杯”工業設計大賽及“廣東設計周”國際化改革,發揮各類工業設計活動品牌效應,打造高層次的綜合服務平臺。
(三)推動設計產業集聚發展。推動工業設計圍繞我省戰略性支柱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建設開展一對一的支撐服務,建立產業集群設計服務中心,為集群內企業提供高質量的設計服務。推動工業設計產業化、集群化發展,支持各地圍繞主導產業建設一批“定位清晰、布局合理、特色鮮明”的工業設計園區、基地,依托設計服務,助推本地先進制造業向高端化發展。鼓勵園區、基地積極開展公共技術、資源信息、創新創業等服務能力建設,促進企業間的有機聯系,打造協同創新的產業鏈。鼓勵各類市場主體探索產研對接的創新模式,打造廣東工業設計知名園區(基地)、知名企業、知名品牌。
(四)鼓勵開展“工業設計+”的雙創活動。在紡織服裝、智能家電、食品飲料、建筑材料、家具制造、金屬制品、輕工造紙等優勢傳統產業領域加快工業設計與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的融合,推動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的創新應用,建設一批“工業設計+”試點示范項目,培育廣東設計創新發展新動能。支持制造業企業應用工業設計改造提升生產流程,創新產品生產供給模式,優化再造傳統制造業體系。鼓勵企業加強設計創新與智能制造、個性化定制融合,促進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
專欄3 集群支撐工程 |
(1)支持設計企業(機構)通過落戶集群、入駐園區等方式,加強與制造企業在品牌創新、技術研發、功能設計、外觀結構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發展高端綜合設計服務,提升核心競爭力。 (2)以“省長杯”工業設計大賽及廣東設計周為引領,大力推廣全國設計師大會、廣州國際設計周、中國設計活動日等各類設計賽事、展覽、論壇等活動,強化活動成果展示推廣與對接轉化功能。 (3)圍繞先進制造業集群布局建設,在廣州、深圳、佛山、東莞等地培育打造3-5個設計師超千人的工業設計基地,強化對產業集群的支撐服務。 |
05
優化工業設計發展環境
(一)營造良好發展氛圍。落實“實體經濟十條(修訂版)”“民營經濟十條”方面的政策條款,支持工業設計創新發展。支持通過市場化方式設立工業設計發展產業基金,鼓勵社會資本投資設計企業和設計項目。鼓勵和支持工業設計企業參加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和科技型中小企業申報,享受稅收優惠政策。將工業設計人才納入各級政府人才發展規劃,統籌用好現有資金,制定落實人才引進培養和服務保障措施。加強各級設計協會組織建設,完善中介服務體系,提高服務水平和能力。
專欄4 氛圍營造工程 |
(1)推動企業用于工業設計的研發費用,依法享受企業所得稅稅前加計扣除政策;相關技術轉讓、技術開發和與之相關的技術咨詢、技術服務免征增值稅;符合條件的技術轉讓所得依法減征免征企業所得稅。 (2)鼓勵銀行等金融機構增加適合工業設計企業的融資品種,拓展貸款抵質押物的范圍。鼓勵擔保機構設立專項擔保品種,加大對工業設計企業和項目的信用擔保支持力度。 (3)建立工業設計專業技術人才職稱評價體系,納入工程技術人才職稱評價范圍。施行工業設計人才職業發展規劃與企業資質榮譽評定掛鉤,將符合條件的工業設計人才納入“優粵卡”服務對象。 |
(二)培育各類設計人才。依托“廣東制造業人才十百千萬工程”,支持重點制造業龍頭骨干企業、工業設計中心、機構、院校等聯合發起成立工業設計領域人才聯盟,形成制造業重點產業人才集群。培育引進一批工業設計高層次創新領軍人才,定期開展“工業設計大師”遴選活動。加強校企合作,創新教育理念,支持深圳創新創意設計學院等面向產業需求的工業設計教育培養新模式探索。辦好廣東省高等學校大學生工業設計大賽,促進高校創新創意資源與我省工業設計產業的滲透融合。鼓勵工業設計培訓機構開展形式多樣的設計專業培訓,支持制造業企業創建設計培訓基地,建設3-5家省級工業設計研究型人才培養示范基地。加強工業設計高端人才引育,支持企業引進和留住高層次設計人才。
專欄5 人才培育工程 |
(1)優化設計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設置設計營商相關學科的碩士研究生培養方向,整合設計、管理、技術等模塊知識,施行跨學科跨專業的設計人才培養,建設廣東工業設計人才培養主陣地。 (2)支持各類培訓機構開展設計專業培訓,創建10個左右制造業設計培訓基地,完善設計實踐訓練平臺。 (3)建立工業設計人才服務站,依托“珠江人才計劃”“廣東特支計劃”等重大人才工程,促進高端工業設計人才引進培育。 (4)建立工業設計人才柔性引進機制,發揮“人才驛站”柔性引才和成果轉化作用,加強珠三角地區與粵東粵西粵北地區的設計人才流動,引導優秀設計人才以兼職等形式到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工作。 |
(三)促進工業設計交流合作。加強對接香港、澳門設計創新資源,鼓勵港澳青年設計師來粵設立創業空間、平臺、工作坊,推動粵港澳工業設計交流和三地青年的交往。發揮深圳作為世界“設計之都”和廣州作為國家級服務型制造示范城市在促進工業設計國際交流中的龍頭作用,推進廣東與各?。ㄊ?、區)以及德國、芬蘭、意大利、美國、日本、韓國等國家在工業設計領域的交流合作,鼓勵有實力的制造業企業與國際設計團隊開展合作,共同研發適合不同國家地區的設計產品。鼓勵企業機構參加國內外知名設計展覽、獎項等活動,傳播和推廣廣東設計文化。
(四)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加大對工業設計創意成果激勵,鼓勵工業設計企業及個人申請專利、商標及著作權。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專題培訓力度,強化工業設計領域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和維權能力。加大懲戒力度,嚴厲制裁與工業設計相關的專利權、著作權、商標權等方面的侵權行為,建立快速、高效、順暢的知識產權維權機制,降低知識產權維權成本。發揮知識產權運營服務平臺作用,支持工業設計企業開展知識產權交易運營,促進工業設計領域知識產權轉化和價值實現。
06
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在制造強省建設領導小組的框架下,建立全省工業設計發展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由分管副省長作為召集人,省直有關部門負責同志為成員,聯席會議辦公室設在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協調推進和統籌解決工作的問題。各成員單位要按照職責分工,各司其職,密切配合。各地要加強對工業設計工作的組織領導,健全工作協調機制,加快形成省市縣三級聯動推進工業設計發展的新格局。
(二)加大資金支持。統籌利用好現有專項資金支持工業設計發展,重點用于國家和省級工業設計研究院及工業設計中心建設、珠三角工業設計走廊重點項目建設、支持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工業設計發展、工業設計人才培養以及“省長杯”工業設計大賽及廣東設計周等。各地根據財力情況,安排相應的扶持資金,支持工業設計發展。
(三)開展統計評價。建立工業設計統計調查制度,明確設計產業統計分類,完善統計調查方法和指標體系,將工業設計納入國民經濟統計指標。開展工業設計產業發展的監測、分析和評估,建立市場主體動態信息數據庫,加強分析研究,完善跟蹤監測和評價考核機制,對統計平臺的建設運營給予相應的支持。
(四)注重宣傳推廣。通過舉辦工業設計大賽、展覽、展示、培訓、會議、交流等活動,傳播工業設計價值,倡導“創新驅動、自主品牌、工匠精神、綠色發展”設計理念,宣傳工業設計創新對廣東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支撐作用。加強推廣設計通識教育,采用新媒體、互聯網等創新渠道提高公眾對工業設計的認知度和普及度,推動全社會關注和支持工業設計發展,構建廣東特色的設計文化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