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季 | 中央美院設計學院2022屆小組畢業創作展①

發布時間:2021-12-23      閱讀量:92340次     
  2022屆
  小組畢業設計議題
  #01
  生態響應
  人類誕生的幾百萬年對于地球的幾十億年壽命來說,無異于匆匆一瞬,地球與棲息者的關系微妙又脆弱,也許是一場地震、洪水或一次流行病就能夠打破既有的平衡。面對一系列生態災難,人類已經到了團結一切力量進行積極響應的危急時刻。
  [小組選題]
  ·6組Carbon Uni
  ·7組未來考古:Euclase Tablet
  ·10組Hyper-Dust
  ·16組100個10月
  ·21組回溯:于洪水之中
  #02
  教育革命
  在變化成為常態的時代,學科壁壘已經脆弱不堪,科技和文藝不是目的,人,才是目的。我們應鍛造學生獨立的意志與世界觀,使之懂得不斷重塑自己。在技術中更加重視教育的核心價值,極力突破人文與科學的隔閡;建立更加開放的教育平臺,鼓勵運用多學科方法,聚焦社會現實問題、生態危機問題。我們預判,設計將成為一種解決人類社會棘手問題的行業。
  [小組選題]
  ·15組Re·recombine
  ·18組X Witness:跨界親歷者
  #03
  關系重塑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指出,當今世界面臨了五大挑戰是:地緣緊張局勢、全球互不信任、氣候危機、新冠病毒暴發、數字世界黑暗面。在這個全球關系亟待重塑的時代,我國已經積極投身于構建人類安全共同體、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衛生健康共同體、發展共同體、人文共同體、海洋命運共同體、核安全命運共同體等諸多領域的全球人類貢獻。立足全球語境,探討人與社會、城市與農村的可持續發展;洞察具體問題在“關系”中的系統運作,都將是持久性的課題。
  [小組選題]
  ·1組node 2 node——去中心化時代下的藝術話語權重塑
  ·2組貝塞爾預言
  ·3組2065·第三齡樂園
  ·4組再土壤“RE-SOIL”
  ·7組未來考古:Euclase Tablet
  ·11組請還以火熱℃|Bring back the Warmth℃
  ·12組尋找“蛐蛐”
  ·13組赤裸生態Peeled Ecosystem
  ·17組指數級Data^n
  ·19組漣漪
  ·20組黑色方碑
  ·23組頻率對齊
  ·24組信息植人
  ·25組鯨、擺渡人、游客
  ·26組Amplitude of SelfHood自我振幅
  ·27組漂綠指南—假環保文宣以及粉飾
  ·28組#import requests:——作為爬蟲
  ·30組動物媒介治療
  ·31組家庭結構重塑計劃
  ·34組能源視閾:To see the invisible
  ·35組觸點
  #04
  藝術科技
  科學、藝術并非二元對立,它們都是為人類帶來啟蒙和探索世界的工具,讓我們得以認知星辰大海,并更好地了解人類自身?;趯θ说年P懷而誕生的藝術與科技,在新的自然、科技和社會環境里探索藝術與科技的創新結合,擴展新型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激活探險的激情和發明的欲望,建筑知識體系而又不失幻想和生活情趣。
  [小組選題]
  ·9組2080記憶偏食
  #05
  生命生存
  疫情的發生給整個人類社會帶來了巨大的變化,人類對全球生態的改變已經造成了一系列大概率發生且影響巨大的潛在危機??諝馕廴?、遠古病毒、異常氣候…等等。為此,跨領域專家將立足全球人類命運的共同價值探討危機應對之道,從自然生態與健康、防疫防病、人口老齡化、心理疾病、亞健康、以及特殊人群與社會健康關系營造等角度為人類的生命與生存提供解決之道。
  [小組選題]
  ·5組ONCE MORE-
  以設計手段對抗新冠疫情后化學感覺失聯的商店
  ·29組Dilemma——面對生命中的生命
  ·32組生態可持續性語境下的化工遺址改造
  ·33組安寧照顧(Palliative Care)
  #06
  超級產業
  超級變革的時代是超級產業誕生的土壤。超級產業是提前布局未來的,它不僅僅圍繞經濟領域,而是不斷更新優化自身的運行系統,以關照科技、藝術、社會、生態文明等領域的可持續建設。同時用產業機制來構建文化生態,讓各領域的人都能夠參與到為大眾謀福利的工作中。以建構全球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己任,通過產業的影響力推動社會進步。
  [小組選題]
  ·3組2065·第三齡樂園
  ·8組最后一英里The Last Mile
  ·14組#In The Box
  ·22組naturalandA-可支付環保
  四年級本科生小組以以上六個話題出發進行了發散性討論,探討當今與未來的人類話題,包括但不局限于“生態響應、教育革命、關系重塑、藝術科技、生命生存、超級產業”等。學生需找到課題研究的切入口并完成分析和調研,進而以此為出發點,在理論、思維、產業、科技、戰略等層面做出設計思考,完成創作。
  01
  [關系重塑]
  node 2 node
  ——
  去中心化時代下的藝術話語權重塑
  小組成員
  關羽琛、侯淼、姜子涵、李雪丹、祁昕
  指導教師
  宋協偉、張欣榮、海軍、孫聰、王選政
  陳卓、吳帆、劉驍、石韻媛
  當在符號中無物浮現的時候,當空無在符號體系的中心浮現的時候,這是藝術的基本事件。詩意的操作就是要讓空無從符號權利中升起——不是對于現實的平庸或漠不關心,而是激進的幻想。
  ——讓·鮑德里亞
  何為公平?如何實現不同階層的無差別話語權?作為藝術工作者的我們,能為實現審美共同富裕做些什么?
  我們試圖在未來語境下建立一個無階層的、去神壇化的藝術生態體系。從未來的視角看待藝術生態,以思辨的方式重塑藝術話語權。物質、金錢、階級、權利等都不應成為藝術生態體系中的絆腳石。藝術本應是一種去中心化、無階級化的涌現。每一次呼吸,每一步腳印,每一個行為……都被具備成為藝術品的可能性,一切參與在其中的人與物都是作品本身。這里一切都將遵循我們的藝術宣言:以十條原則作為基本框架,為了體現公平性,每人只有一次修改宣言的機會……
  我們的整個行為將作為一個作品,我們希望以此來提出問題:“審美共同富裕、藝術去中心化、人人都是藝術家……”是否真的只是美好的愿景?藝術是否可以被金錢定義?以此引發人們對于藝術生態現狀的思考。
  02
  [關系重塑]
  貝塞爾預言
  小組成員
  周競先、岳書宇、張若鴻、楊丹倩
  指導教師
  林彤、蔣華、張文超、費俊
  陳慰平、王捷、李世奇
  在網絡中,我們被蹩腳的規則所束縛,從雜亂的線網中獲得理解的素材。但是由于機器編碼規則的僵硬和不完全,使得不該被束縛的行為被束縛?!叭绻愀嬖V我將會死在哪個地方,我以后就絕對不會去那兒”查理芒格曾說。然而我們只是陷入了迷茫的沼澤,不知道從何離開,于是進入更深的迷惘。如果機器像人一樣學習?如果它能理解我的含義?我們像喂養孩子那樣告訴它“黑”“白”和“灰”。“灰”的真正意義,錯誤消失的“灰”。我們獲得了一種結果,一種無法直接閱讀的詩意解答,這份結果就像是Bézier curve那樣,從答案中得到它模糊、含混的關鍵點。就如同我們,在空白中通過線的軌跡找尋到原有的痕印。
  03
  [關系重塑]
  2065·第三齡樂園
  小組成員
  劉迎、詹亦可、李楊、陳雅格、賀思奇
  指導教師
  張欣榮、王黎明、韓濤、費俊
  張文超、程書馨、余一萌、石韻媛、景斯陽
  “作品圍繞科技、未來、社會、
  心理及老年群體的晚年困境進行探討?!?/span>
  2065年,“我們這一代”即將老去,與孤寂簽訂協議,從孤獨劇場的觀者轉為親歷者。而網絡的天然區隔性也使得人與人之間羈絆不再——“無緣社會”的時代仿佛成為人類最終宿命。
  我們以自身視角進行切入,以虛擬產業的形式建立了針對未來老年客戶的「The Aged Paradise」公司。以傳統企業體系作為樣本,將定制化的“虛擬隔代baby”作為陪伴商品。為我們這一代“新”老年群體提供排解孤獨的新可能性。這種設想看似荒誕,卻又符合未來發展軌跡。
  虛擬化是未來的一種發展趨勢卻不是最佳解決方案。我們雖然仍在虛擬世界做出努力,卻仍冀望著未來的世界有朝一日不再需要我們打造的這座虛擬樂園。
  04
  [關系重塑]
  再土壤“RE-SOIL”
  小組成員
  劉林曦、白鶴然、郭易卓、白鈺淇、呂偉康
  指導教師
  宋協偉、張欣榮、王子源、蔣華、吳帆
  費俊、程書馨、景斯陽、封帥、石韻媛、廖柳鈞
  《再土壤》圍繞后工業時代下病態土壤的生存關系重塑展開:中國是農耕為主的民族,對土地有極強的依賴性,土壤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與土壤的生產生活等各方面的聯系。土壤從工業革命時代開始陸續受到較多污染并逐漸病態化,反映了眾多遺留問題。在“關系重塑”的主題下,我們對土壤的定義、現狀以及歷史文化背景等進行調研,將視點聚焦在病態土壤問題,并將視線下放回歸到人類的生活之本。
  創作以石家莊土壤為切入點:石家莊作為政治護城河,工廠種類十分豐富,是一個典型的工業化城市。石家莊的眾多工廠在時間維度上經歷了多次變遷,有些工廠已經停運,有些依然還在工作,是一個飽含生產痕跡的工業地區。采集土壤樣本的主要位置有紡織廠、熱電廠、印刷廠、化工廠、制藥廠、煉油廠等。
  工廠生產帶來的土壤問題主要為土壤酸化及重金屬污染。采集到的10個工廠12份土壤樣本的ph值酸堿實驗結果大部分呈現為比較顯著的酸性,之后將樣本實驗結果導出為可視化圖像,用圖譜的方式與采集工廠相對應展示。
  這次項目中我們與中國地質大學、中國礦業大學進行了溝通合作,確定了問題土壤的主要來源與測量污染土壤的有效范圍,并進行土壤重金屬含量的數據調研。結合剛剛提到的土壤采集、ph酸堿度實驗,得到了十二個樣本結果。根據結果,我們選擇了四個比較典型的工廠類型土壤作為制作的主要原料,進行材料研究、模塊化與信息的整合。決定以建筑單位——磚石,作為土壤身份和數據結果的傳達媒介,表現民生的基石這一概念。
  土壤磚石的燒制工藝從制作模具開始,之后對樣本土加水配比,每個樣本的土壤狀態以及干濕程度都有所不同,因此每個樣本的配比都經過多次實驗。之后將配好的泥土填入模具并去除多余泥土,再開始壓制成型、標注信息,最后進行烘干脫模。
  同時,我們探究了一定程度上可以轉化土壤酸性的實驗方式:如加入椰殼碎、花生殼碎、石灰粉等物質,中和土壤酸性,使其恢復到正常數值,并以調配好的土壤制作了對應的土壤磚石。
  磚石含有筑建與生存的意義,作為媒介賦予了病態土壤新的生命力,使病態土壤以新的角色身份回歸到人類生活的環境中,警示我們對生態環境的重新理解,重新審視人類生產活動與生態環境的關系。生態關乎地球生命,最終回歸到生存的終極問題。使磚石帶來的關注和影響力構成“生產活動-土壤污染-生命生存”關系的良性循環,在這一既定生態下做出行動來重塑關系。
  05
  [生命生存]
  ONCE MORE
  -
  以設計手段對抗新冠疫情后
  化學感覺失聯的商店
  小組成員
  李可佳、徐悅涵、李昕瑩、劉雨辰、劉舒揚
  指導教師
  張欣榮、陳慰平、薛天寵、王黎明
  張凡、林彤、程書馨、費俊、吳帆
  在未來五年“疫情常態化”的世界背景之下,許多國家紛紛選擇了“群體免疫”作為應對手段。大量失去嗅覺、味覺的人與尚保存嗅覺、味覺的人共同生活在一個世界中。于是,我們創立了一個流程完整的服務品牌,通過科技和“聯覺”的設計手段,彌補體驗者化學感覺失聯帶來的感官與心理缺失,正如店名“ONCE MORE”那樣,讓顧客“再一次”感受到進食的樂趣。
  我們的體系包含“創新食品系統”和“皮下植入健康檢測系統”,二者相輔相成。創新食品每季推出全新菜單,本季菜單以“苦”為主打,這種在基因記憶中特殊的味道會帶來警醒,在尚有味覺的時候我們時常逃避和遮掩它,但在化學感覺失聯的全新語境下,它反而可以被享用。我們在學術論文中調研了大量食品中的苦味物質,并用這些化學元素的含量數值生成了參數化食物模型,我們的三大系列手持食品在觸覺和視覺上帶來雙重刺激,根據參數不同,觸覺尖銳程度和視覺異化程度也不同,分別代表著植物、藥物、心理三種不同類別的苦味感受,與逐次遞增的苦味強度。
  皮下植入健康檢測系統基于2017年MIT即成的皮下變色技術,可通過色彩變化反饋人體PH值和微量元素的變化,與智能設備相連后,用戶可以實時了解身體微系統的健康狀況,及時按照界面建議的方案針對性補充,從而不再因味覺喪失而減少的食物攝取量危害健康。
  06
  [生態響應]
  Carbon Uni——CAFA校園碳排放數字孿生平臺
  小組成員
  王琪、劉思涵、陳琪心、楊茗月、李佳一
  指導教師
  宋協偉、海軍、韓濤、費俊、李衛
  景斯陽、程書馨、李世奇、周子書
  張文超、陳慰平
  Carbon Uni是一個希望以中央美術學院為起點,專注于為更多高校實現環境場景多維感知、物質能源實時記錄、碳排放及時量化與生態行為多方參與的數字孿生平臺。
  從碳排放因子、影響因素及計算模型三個維度對平臺進行底層構建,通過量化碳管理,鏈接人與環境,增強學校及個人對碳數據的感知,肩負未來生態文明建設責任,促進多校綠色數據聯合共享平臺建立,推動高校綠色環境聯盟組織的成立與發展。
  07
  [生態響應]
  未來考古EuclaseTablet
  小組成員
  孔令怡、楊嘉迪、彭逸涵、劉奕淳、李元白
  指導教師
  林彤、陳慰平、余一萌、李寧
  潘鏡如、張欣榮、封帥、何浩、吳帆
  考古不僅關乎死亡和過去,更關乎著生存和未來??脊艑W家的工作就是借由想象過去的世界,從外在的視角復原已經滅絕的生活方式。而未來考古選擇逆轉這一思維路徑,以一種直觀的視覺形式呈現未來的種種可能。
  2027年的大災變過后,幸存者在前往內陸的路線上逐漸失散,除了幾個以經考證復原的定居點外,大部分人不知所蹤。而Euclase城——這座最新發現的避難城市,令我們有了更清晰的模型和概念:在這里,人們不僅保存了高度的文明,還發展出了非凡的時尚成就。
  人類并未被災難摧毀生的希望,再一次選擇積極的生存下去。
  08
  [超級產業]
  最后一英里The Last Mile
  小組成員
  陳露羽、方語涵、郭晉宇、趙越
  指導教師
  繆曉春、陳小文、費俊、陳卓、劉驍、張文超
  以16分20秒的短片討論了在圖像經濟下人工智能超級產業背后的勞動力——幽靈工人。
  人類學家瑪麗·格雷提出自動化存在“最后一英里悖論”——使人類免于勞動的愿望總是給人類帶來新的任務,為了實現更徹底的自動化反而需要雇傭更多的人力來填補這“一英里”的縫隙。以一英里路程為線索,幽靈工人汗出浹背,逐漸顯形,露出了原本的膚色,人工智能實際上是智能人工。揭示了Al絢麗表象的背后竟是耗費大量人力勞動的IA現實?;奶频牟皇侨斯ぶ悄?,荒唐的是我們對人工智能的期待。
  在圖像生產,流通和管理所引發的劇變下,我們忽視了一種正在快速增長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他們可能是內容審核員、鑒黃師、打點員、數據錄入員……他們潛藏在互聯網和自動化的陰影之下,隱身于消費者和社會公眾的視野當中。影片將在圖像命運的背景下討論隱藏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如何被人看到,被審核標準決定的圖像的命運又該何去何從。
  對自動化是否終將完成全自動進程的疑問,對“未來AI將大規模替代人類工作”這樣的印象其實是有被刻意塑造的,絢爛的AI技術背后的真實的情況是有多少智能就有多少人工。富士康工廠、亞馬遜,非技術性崗位已被人工智能取代,但這些數字沒有說清自動化催生了多少工作崗位。當機器在解決問題的同時,也會催生出新的問題與新的勞動力需求。
  中國有800萬這樣的幽靈工人隱藏在人工智能的陰影之下,真實采訪到了5位正在就職和曾就職的圖像審核員,從工作環境、模式、感受對他們進行了詢問與了解,又因其工作的私密性,我們經由他們提供的圖片和描述對整個辦公場景、內容、生活狀態進行了嚴格的復刻,還原北京當地數據勞工背后的模樣。
  尋找到從工業革命時期,自動化進程中存在的謊言進行了模擬鏡頭的回溯。手機與人的雙簧,藍色加工玫瑰工廠,圖片分揀機與銷毀小雞的演繹都是圍繞著Al華麗表象背后,耗費大量人工參與的現實。開啟影片的驗證碼其實也是網絡公司完善AI數據集的手段,投喂人工智能的餌料來源于每一個你我。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請正確點擊驗證碼,開啟一部設定在“幽靈工人”工作環境的實驗短片。
  09
  [藝術科技]
  2080記憶偏食
  小組成員
  郭曉彤、金知隱、李多恩、梁圣喜、阿孜古麗
  指導教師
  張文超、孫聰、陳小文、封帥、石韻媛、肖勇
  本次設計我們將感官記憶作為切入點以VR虛擬裝置的形式探討未來新身份的關系與可能性。我們的裝置設定為在2080年,人類成為機械或生命工學上可以擴張的生命系統,并且由于資源枯竭導致了物質主義和極端快樂主義的蔓延。由于人們對快樂狀態的偏食,世界上開始出現可以制造記憶偏食芯片的大型機器。我們設計的VR虛擬裝置展現了大型機器生產記憶偏食芯片的過程,該芯片提取了自然人的感官記憶,并通過機器傳輸給人機混血人體驗。
  10
  [生態響應]
  Hyper-Dust超塵埃
  小組成員
  倪爾璐、林梓瑤、郭淞楠、范紓怡
  指導教師
  宋協偉、張欣榮、費俊、景斯陽
  吳帆、廖柳鈞、薛天寵、封帥
  李世奇、張文超、程書馨
  展覽現場-全景
  展覽現場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Ⅰ尋找氣候互聯Ⅱ建立氣候模型
  Ⅲ收集塵埃
  Ⅳ檢測塵埃
  塵埃的傳播力遠超人類的想象,塵埃能夠完成一場完全由自然力主導的跨時空的物質交流,在微觀的尺度上連接全球氣候系統。雖然撒哈拉的塵埃不曾直接影響到北京的氣候環境,但身處北京的我們仍然有可能與一顆來自撒哈拉的塵埃擦肩而過。為打破局限于人類尺度的生態意識,揭示微觀塵埃與宏觀世界的聯系,我們開展了一項藝術計劃——尋找撒哈拉。我們同大氣科學家合作,通過一場理想氣候實驗,試圖在北京尋找那一顆來自撒哈拉的塵埃,并將其命名為超塵埃。
  11
  [關系重塑]
  請還以火熱oC|Bring back the WarmthoC
  小組成員
  李佳銘、李天意、魏向民、李知原、王思琪
  指導教師
  張欣榮、余一萌、劉驍、吳帆、林彤、廖柳鈞
  在我們的生活逐漸遠離煤炭的同時,我們似乎也逐漸地忘卻了煤炭曾經帶給我們的溫暖?;蛟S,它也忘卻了自己承載著一片遠古記憶。設想在未來實現全球碳中和目標的語境下,當人們逐漸不再使用煤炭時,煤炭將會有怎樣的價值轉變?我們賦予煤炭情感與記憶屬性。以氣動可穿戴裝置去體現煤炭的物質性與生命感,表達在人們生活與煤炭漸行漸遠中,煤炭自身的感受,并以文本與圖像的方式去表達煤炭身上承載的記憶。將煤炭作為生產能源的使用,重塑為失落記憶的詠嘆,由此涅槃,還以火熱。
  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
  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一級學科作為國家“雙一流”建設獲批學科,已經建成涵蓋視覺傳達設計、數字媒體藝術、公共藝術與設計、環境藝術設計、生活產品設計、服裝與服飾設計、藝術與科技、設計史及理論等目錄內的二級學科,以及自主創設的交通工具設計、社會設計、設計管理、創新設計、系統設計、生態危機設計(智慧城市)等新增二級學科。同時,在保持現有學科口徑范圍優勢下,設計學科以對中國社會未來形態和經濟模式整體研判為基礎,以積極應對全球科技、經濟和社會變革為契機,以培養具有中國文化立場和全球意識的頂尖人才為目標,以服務于國家重大戰略舉措為根本,全面深化改革和創新驅動發展。
  面對新時代的形勢變局、產業變革、危機與挑戰,深刻研讀新文科建設內核,設計學院以中國高等教育發展新需求、新變化、新階段、新特征為依據,將設計學科與現代信息技術等其他專業集群相融合,于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提出的新命題、新方法、新技術、新手段中,創造新方向、新標準及新價值判斷,并研判后疫情時代的全球政治、經濟變化,以人類既有的社會組織結構、生產與消費方式為課題研究切入點,以學科專業劃分為工具與方法,構建危機意識主導的全新學科教育架構與學科資源整合平臺,全面聚焦應對人類未來生存模式的思考與行動。
  更多資訊可關注CAFA設計學院官網
  http://design.cafa.edu.cn
  ©來源: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
国产免费看网站v片不遮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