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設計】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2022屆小組畢業設計②
發布時間:2021-12-23
閱讀量:82660次
2022屆
小組畢業設計議題
#01生態響應人類誕生的幾百萬年對于地球的幾十億年壽命來說,無異于匆匆一瞬,地球與棲息者的關系微妙又脆弱,也許是一場地震、洪水或一次流行病就能夠打破既有的平衡。面對一系列生態災難,人類已經到了團結一切力量進行積極響應的危急時刻。
[小組選題]·6組Carbon Uni·7組未來考古:Euclase Tablet·10組Hyper-Dust·16組100個10月·21組回溯:于洪水之中
#02教育革命在變化成為常態的時代,學科壁壘已經脆弱不堪,科技和文藝不是目的,人,才是目的。我們應鍛造學生獨立的意志與世界觀,使之懂得不斷重塑自己。在技術中更加重視教育的核心價值,極力突破人文與科學的隔閡;建立更加開放的教育平臺,鼓勵運用多學科方法,聚焦社會現實問題、生態危機問題。我們預判,設計將成為一種解決人類社會棘手問題的行業。
[小組選題]·15組Re·recombine·18組X Witness:跨界親歷者
#03關系重塑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指出,當今世界面臨了五大挑戰是:地緣緊張局勢、全球互不信任、氣候危機、新冠病毒暴發、數字世界黑暗面。在這個全球關系亟待重塑的時代,我國已經積極投身于構建人類安全共同體、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衛生健康共同體、發展共同體、人文共同體、海洋命運共同體、核安全命運共同體等諸多領域的全球人類貢獻。立足全球語境,探討人與社會、城市與農村的可持續發展;洞察具體問題在“關系”中的系統運作,都將是持久性的課題。
[小組選題]·1組node 2 node——去中心化時代下的藝術話語權重塑·2組貝塞爾預言·3組2065·第三齡樂園·4組再土壤“RE-SOIL”·7組未來考古:Euclase Tablet·11組請還以火熱℃|Bring back the Warmth℃·12組尋找“蛐蛐”·13組赤裸生態Peeled Ecosystem·17組指數級Data^n·19組漣漪·20組黑色方碑·23組頻率對齊·24組信息植人·25組鯨、擺渡人、游客·26組Amplitude of SelfHood自我振幅·27組漂綠指南—假環保文宣以及粉飾·28組#import requests:——作為爬蟲·30組動物媒介治療·31組家庭結構重塑計劃·34組能源視閾:To see the invisible·35組觸點
#04藝術科技科學、藝術并非二元對立,它們都是為人類帶來啟蒙和探索世界的工具,讓我們得以認知星辰大海,并更好地了解人類自身。基于對人的關懷而誕生的藝術與科技,在新的自然、科技和社會環境里探索藝術與科技的創新結合,擴展新型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激活探險的激情和發明的欲望,建筑知識體系而又不失幻想和生活情趣。
[小組選題]·9組2080記憶偏食
#05生命生存疫情的發生給整個人類社會帶來了巨大的變化,人類對全球生態的改變已經造成了一系列大概率發生且影響巨大的潛在危機??諝馕廴?、遠古病毒、異常氣候…等等。為此,跨領域專家將立足全球人類命運的共同價值探討危機應對之道,從自然生態與健康、防疫防病、人口老齡化、心理疾病、亞健康、以及特殊人群與社會健康關系營造等角度為人類的生命與生存提供解決之道。
[小組選題]·5組ONCE MORE-以設計手段對抗新冠疫情后化學感覺失聯的商店·29組Dilemma——面對生命中的生命·32組生態可持續性語境下的化工遺址改造·33組安寧照顧(Palliative Care)
#06超級產業超級變革的時代是超級產業誕生的土壤。超級產業是提前布局未來的,它不僅僅圍繞經濟領域,而是不斷更新優化自身的運行系統,以關照科技、藝術、社會、生態文明等領域的可持續建設。同時用產業機制來構建文化生態,讓各領域的人都能夠參與到為大眾謀福利的工作中。以建構全球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己任,通過產業的影響力推動社會進步。
[小組選題]·3組2065·第三齡樂園·8組最后一英里The Last Mile·14組#In The Box·22組naturalandA-可支付環保
四年級本科生小組以以上六個話題出發進行了發散性討論,探討當今與未來的人類話題,包括但不局限于“生態響應、教育革命、關系重塑、藝術科技、生命生存、超級產業”等。學生需找到課題研究的切入口并完成分析和調研,進而以此為出發點,在理論、思維、產業、科技、戰略等層面做出設計思考,完成創作。
12
[關系重塑]
尋找“蛐蛐”
小組成員
白若萱、張夢瀅、殷楚君、梁云霄、李嘉妮
指導教師
張欣榮、陳卓、陳慰平
王黎明、王鈺雯、趙斌、靳軍
我們的主題是尋找“蛐蛐”,“蛐蛐聲”是藏匿于城市之中微小的聲音,卻可以帶給我們平靜。我們將“蛐蛐聲“定義為在紛亂城市中隱藏的我們真正的內心。我們塑造了一個城市的形態,將視頻嵌入其中,觀眾通過與感應器進行互動,基于偶然性打開一組視頻,增強觀眾的互動參與感。裝置用打開窗戶的形式,即為尋找城市中的自我。蛐蛐聲和視頻看似毫無關系,其實視頻和我們平常的經歷只是表象,蛐蛐聲才是真正內心的聲音,想讓觀眾真正的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
13
[關系重塑]赤裸生態
小組成員武小暄、徐鈺童、蔣珈玉、吳孟慶、于穆晴
指導教師李玉峰、封帥、程可槑、陳卓程書馨、周子書、陳慰平、王捷、王成良
在信息化時代下,當我們在虛擬端發布個人言論時,通常不會顧及對社會造成的影響,我們試圖通過視覺化的方式,呈現不同能量層級的言論引發出的信息能量生命體,創造了一種根據人們言論中蘊藏的能量指數而變化的數字生物,通過作品展示個體語言的影響與能量。我們以微博熱搜及其評論為信息載體,霍金斯能量表為分類方式,將網絡信息生態中人們的言論帶來的或積極或消極的能量層進行視覺化的呈現,以此揭露個人言論帶來的影響。
14
[超級產業]#In The BOX
小組成員秦懿、史迪雯、何可馨、薛嘉怡、陳紫瑜
指導教師費俊、張文超、程書馨、孫聰、周子書、陳慰平
近年來,隨著社交網絡的興起,“儀式感”從未像今天這樣如此頻繁地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它正在潛移默化地改變著我們的消費觀??梢哉f,商業的噱頭沖淡了儀式與節日的含義,而互聯網技術更是加速了我們異化的進程。
基于這樣一個社會問題,我們以“食物功能”和“儀式行為”作為切入點,來探索“儀式感消費”背后的運作體系,我們將視角聚焦在“外賣無賣相”這一問題中,結合當下社交媒體上網紅式熱門的食物拍照風格,最終產出我們的產品“#BOX”。
對標當今熱門的流量標簽,#BOX聚焦于人和食物,在數字景觀下幫助用戶打造網絡熱門商品,賦予其儀式感和觀賞價值,最大程度彌補外賣外觀上的不足。#BOX就像一個“家庭必備應急包”,而#這個符號則代表社交媒體中的流量標簽,對于#BOX來說吃不再是主要的,拍照與發布成為我們產業的目的。我們希望用戶能通過這個#BOX,找回在餐廳、戶外想要拍照的欲望或者是儀式感。更希望用思辨與反諷的設計方式,反思消費與浪費,反思當今人類“儀式”與“行為”逐步異化的社會現實。
“所有曾經直接存在的東西都變成了純粹的表象?!痹谶@種趨勢下,我們又該如何找回以往的真實?
15
[教育革命]Re·recombine
小組成員陳進杰、明昊藂、左陽、管天淇
指導教師程書馨、費俊、景斯陽張欣榮、宋協偉、陳慰平李世奇、王黎明、靳軍、周子書
在本次小組畢設中,我們組將目光聚焦在了設計團隊的交流合作之上,探究如何促進跨領域合作,研發輔助工具成為了我們的主要研究問題。
我們以CAFA設計學院為主要實驗場地,以設計學院的學生為主要研究對象,進行了一系列的調研與實驗。其中包括開展學生團隊合作工作坊,影像記錄及采訪,教學空間改造以及輔助工具的研發。在最終的研究成果一定程度上客觀地反映了學生之間合作的實際問題,并給予了可行的解決方案。
16
[生態響應]
100個10月
小組成員
朱宏權、史浩鑫、孫伊寧、趙一澤
指導教師
強勇、張欣榮、王子源、靳軍
王選政、韓濤、孫子唯、李寧
王舒同、潘鏡如、傅愛臣、張文超、余一萌
我們的作品以1951-2050年的北京為研究樣本,聚焦氣候變暖議題下的氣象脆弱問題。
問題回歸到設計,我們作為時代的觀察者,進行了跨領域的調研和研究,過程中我們逐漸產生了一些感受。我們想通過設計的方式將數據可視化,最終僅用一個短片藝術化地表達,我們希望觀眾能夠輕松地接受我們的想法。
從自然場景開始,用詩的方式講述“上帝”離開人類后環境變得燥熱的故事,用倒轉的鐘表引發緊迫的反思,最后回到城市的鋼筋水泥中。沒有水的泳池里立起火把,暗示城市的變暖值得每個人關心;正反流動的時間,以及“上帝不會離開太久”告訴我們“亡羊補牢,為時未晚”。整個短片意在引發觀者的危機意識,去更廣泛地了解氣候問題,去思考我們能為環境做點什么。
17
[關系重塑]指數級Data^n
小組成員穆成林、張皓若、田洲暢
指導教師陳慰平、趙斌、李玉峰、吳帆謝夢荻、封帥、李世奇、余一萌
指數級的形態是一條前期平緩后期非常陡峭的線,我們以指數級作為作品標題,將X軸視為人類的發展進程,Y軸視為由人所制造的數據的增長量,它是以幾何倍數增長的,暗示了當今時代數據的不穩定性對以人為主體的社會的侵犯。所以在這個向數據主義時代轉變的時期,我們把聚焦點放在了數字恐懼上面,并試圖通過一些藝術行為和設計引起人對數據的深層次思考。
作品通過影像、書籍、裝置實物等方式對主題進行多維度的闡釋。以天平為初始形態的信息處理裝置展現了產生和銷毀數字的滾筒模擬數據生產和數據銷毀的流程,突出了人類對于信息處理的矛盾感;將調研所得的數據整理成數據流和信息圖表,將文字信息在數據與網格按照一定的的比例進行抽象轉化,以此展示人對可量化數字的焦慮和恐懼;最后通過影像的方式,進一步強調了溫度和聲音在疫情的特殊語境下帶給人們的緊張感和負面刺激。
18
[教育革命]X Witness:跨界親歷者
小組成員梁競媛、王雪辰、史儒、韓思進、任瑩月
指導教師張欣榮、李玉峰、陳慰平、吳帆李文龍、石韻媛、張洺貫
Witness,指見證者以及親歷者,而X表示交叉與交融。今天,我們不是從老師的視角,而是以一個學生的身份,以一個親歷者的角度來看待教育革命,畢業以后我們脫出學生身份的下一步要找尋的便是屬于自己的革命方向,我們態度是:只要個體具有活躍性,那么這場革命也是具有活躍性的。希望通過自我認知、自我疑問、自我激勵的方式,激發對設計感興趣的人之自主能動性,從眾多跨界可能性里尋找自己的革命方向。我們將模型轉換為通俗語言,并建立以調研模型為基礎的題庫,通過量化48道題的答案,通過程序算法生成一份獨一無二的個人分析報告。個人分析報告的載體我們選擇了“葉子”的形式進行藝術創作,題目的答案將直接轉化為參數化語言,形成x片不重復的葉子,并將其命名為X LEAVES。
19
[關系重塑]漣漪RIPPLES
小組成員黃喬、段庚鑫、李熠燚、權玥月、季冉
指導教師蔣華、何君、陳慰平
后真相時代下,群眾正在被社會共識的“真相”和由情感煽動的狂歡行為所引導,人們無法看到信息的全貌,通過網絡媒介揀取信息碎片拼湊信息畫面。我們關注后真相成為常態化的今天,人們將如何辨別信息?人們將如何理解信息?人們將如何對待信息?借由屏幕是每個人面向信息洪流的窗口,我們設定了一個網頁作為社會生態的縮影,用不同維度的形式討論和呈現群眾對信息水域的建構。群眾每一次對話題的參與都會成為這一方“信息池塘”中的一串漣漪。那么一切都在這片水域中生長又消亡。
20
[關系重塑]
黑色方碑
小組成員
強亮亮、張菁、高紫藝、李昕
指導教師
強勇、宋協偉、張欣榮、王子源
王選政、李玉峰、周子書、吳帆、李世奇
陳卓、陳慰平、王倩男、程書馨、景斯陽、王鈺雯
《2001太空漫游》外星人立起1:4:9的黑色方碑,碑前猿人用動物骨架砸向其他骨架——象征著人類開始使用工具。1:4:9的無誤差尖端科技,代表了人類對于工具進步追求的最高目標,是不斷接近極致品質的最好例證。我們由指甲刀為切入點,從過去、現在和未來三個方面進行探討,并試圖重塑物質追求與精神追求的關系。在對歷史的研究中,我們即使了解到物質工具發展的過程及其帶來一些啟示,多數情況下也只是閱讀物象的表面含義,無法通其全貌;但無論無論是物質工具的推翻重組還是精神領域的解構重建,都寓于否定之否定的過程之中。
21
[生態響應]回溯:與洪水之中
小組成員郭丹妮、向童語、喬玉、隋心怡、李梓湉
指導教師景斯陽、李世奇、王黎明、陳慰平張文超、王鈺雯
當災難發生時,人無法置身事外。通過設計一個空間體驗,探討作為社會系統中的一員,從宏觀到微觀兩個維度,該如何面對或與災難共處,從而喚醒一個人的災害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本組將今年鄭州720暴雨和山西十月洪災作為背景,分別前往了鄭州和太原的兩個城市進行了桌面調研和實地走訪,回溯出一個多維度的城市生態災難。以此為前提最終設計了一個交互體驗的空間。這個交互空間運用了arduino的超聲波傳感器技術,根據觀者距離遠近變化,視聽會發生轉變,觀者可以從不同角度體驗洪水中城市的變化。當距離較遠時,可以感受宏觀中城市系統的變化;靠近時,視聽會逐漸聚焦于災害中的每一個個體。
22
[超級產業]naturalandA-可支付環保
小組成員王一如、黛安娜、林宇彤、周晤嚴、谷雪
指導教師李文龍、程書馨、李衛、張欣榮余一萌、景斯陽、謝夢荻、劉驍
我們小組的作品是一個服裝品牌。我們品牌的名稱叫做NaturalandA,品牌宣傳語是May the pieces of nature be always with you,愿自然的碎片與你常伴,品牌理念是希望通過我們的設計為解決快時尚服裝品牌當中消費者的環保意識與消費心理產生的矛盾做出一點貢獻,盡可能地為我們的目標群體提供對他們而言付得起的環保。
我們與北京化工大學實驗室合作,選擇了用檸檬酸渣和酒糟這兩種發酵廢渣制作的生物質基聚氨酯作為我們服裝的原材料,可以很好地代替石油基多元醇(塑料),大大降低多元醇的成本,同時也解決了一部分發酵廢渣的處理難題。相比于目前已有的環保生物材料,我們的材料制備工藝和流程簡單,耐水性、熱穩定性和機械性能優異,因此具有更高的產品特性。不僅如此,我們的材料非常容易被自然分解,在服裝的回收環節對環境也幾乎沒有任何影響。
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
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一級學科作為國家“雙一流”建設獲批學科,已經建成涵蓋視覺傳達設計、數字媒體藝術、公共藝術與設計、環境藝術設計、生活產品設計、服裝與服飾設計、藝術與科技、設計史及理論等目錄內的二級學科,以及自主創設的交通工具設計、社會設計、設計管理、創新設計、系統設計、生態危機設計(智慧城市)等新增二級學科。同時,在保持現有學科口徑范圍優勢下,設計學科以對中國社會未來形態和經濟模式整體研判為基礎,以積極應對全球科技、經濟和社會變革為契機,以培養具有中國文化立場和全球意識的頂尖人才為目標,以服務于國家重大戰略舉措為根本,全面深化改革和創新驅動發展。
面對新時代的形勢變局、產業變革、危機與挑戰,深刻研讀新文科建設內核,設計學院以中國高等教育發展新需求、新變化、新階段、新特征為依據,將設計學科與現代信息技術等其他專業集群相融合,于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提出的新命題、新方法、新技術、新手段中,創造新方向、新標準及新價值判斷,并研判后疫情時代的全球政治、經濟變化,以人類既有的社會組織結構、生產與消費方式為課題研究切入點,以學科專業劃分為工具與方法,構建危機意識主導的全新學科教育架構與學科資源整合平臺,全面聚焦應對人類未來生存模式的思考與行動。
更多資訊可關注CAFA設計學院官網http://design.cafa.edu.cn
国产免费看网站v片不遮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