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美畢業展終于來了!今年主題:大腦花園
2023第五屆
之江國際青年藝術周
大腦花園
主題闡述
大腦花園Brain Garden
在文明中,花園寄托了人類對于共同命運的想象,無論是伊甸園、桃花源、黃金鄉,還是理想國、烏托邦、仙那度。于其中,萬物順服于必然性的秩序,自由而豁達,沒有紛爭,沒有苦難,萬物和諧共處。人們知曉所有的知識,無往不勝。
我們至今懷抱憧憬,勤勤懇懇如同園丁設計場景、維護園藝,按照頭腦之中想象的整潔治理著一個又一個或大或小的園子??墒?,人的理智總有不盡準確之處,這使得在塵世之中的花園好似成為了一顆無論怎么努力也不會發芽的種子。
就天性而言,人無時不在夢想一種沒有限度的自由,卻又無時不囿于一種自由的限度之中。其中矛盾似乎無從調和。哪怕流傳如1789年以來的自由、平等、博愛價值,它們不僅從未真正離開過人們的大腦,也從未真正扎根于現實。甚至,人性之中對自由的需求被置換為全球資本無疆界的流通與盤剝,對平等的呼喚被一度降低到了最低生存條件的赤貧,就連博愛的普世想象也受限于殖民乃至于后殖民主義的社會現實。整個現代歷史仿佛均在印證這樣一句拉丁諺語:“最壞的事物是最好的事物敗壞的結果”。
個中原因并非由于人們對花園的想象還不夠美好,恰是它僅僅象征了一種想象的美好。眼下疫情暫息。回顧這三年的青藝周,我們曾想起魯迅見諸眾生的悲憫、莊子與T.S.艾略特筆下時間綿延不絕的永恒之力、陶行知所倡導與踐行的向上向前的生活。這些同情的思想在大難之時無不使人感懷與慰藉。毫無疑問,學院也像是一座花園,并且不乏諸如象牙塔的蔑稱,認為它耽溺幻想,不僅隔離于生活,也同樣隔離于現實、隔離于真實。盡管青藝周致力于推動建設“無墻的學院”,希望創作、教學、展示能夠扎根于鄉土、思想于人間、反哺于社會。疫情生活卻在一時之間加劇了對于“圍城”的想象。由于現實所帶來的焦慮與不安,人們苦苦尋求身心的庇護,在學業上渴求著“上岸”,在生活中懷念起“日?!?。此類想象并不會隨著防疫政策放寬而有所遏制。如同在《十日談》的故事中,佛羅倫薩盡管還是佛羅倫薩,卻不復當初。鄉間花園僅能夠一時躲避瘟疫的陰影,青年男女們無論歡歌笑語、還是針砭時弊,之后都仍必須走向花園墻外,回到曾經共同生活的城邦。
這使得青年藝術家、設計師、建筑師、導演、學者們不僅需要正視自己的畢業,更是得以審省的目光檢閱這一因疫情而再度獲得的“重回全球、再遇國際”時刻。尤其當此刻俄烏沖突正以最極端的方式從社會經濟、媒介感知等方面重新形塑人們的世界想象,如何既不蒙蔽于被庸俗黑格爾主義“終結說”蓋棺論定的“想象的全球化”,又能如伏爾泰所說在遭際動蕩與災禍之時“耕耘好自己的花園”,這成為了一個艱難的課題。
“藝”是以手栽種草木的漢字象形,是古代禮制的修養之法,是技術時代下感性的分配手段,更是勞作。勞作的奧秘在于,若不首先在自身付出艱難,不必奢望任何結果,哪怕是偶然的回報。此種辛勞之下的真實具身心智、破除妄見。而在美術與音樂學院的學習即是同美一起勞作、一起成長的過程。這使得我們在面對任何焦慮與阻礙時都能夠擁有“勞作上手”的底氣以及“做任何事情都是美的”一種信心。這同樣是蔡元培先生以“美育代宗教”觀對美院學子們所提出的期待:創造美,使以后的人都移其迷信的心為愛美的心,借以真正地完成人們的生活。
如此,在早已成為現代性經典敘述的《奧德賽》中,當人類的尋根故事經歷了對永恒花園的拒絕,經歷了迷航,終于站上物是人非的故土。這時,人們能夠和奧德修斯一樣說道:“我們還沒有到達苦難的終點,今后還會有無窮無盡的艱難困苦,眾多而艱辛,我必須把它們一一歷盡?!?/span>
相信我們都已經在疫情時年的學習生活中做好了準備。
作品詳見(復制以下鏈接進瀏覽器查看):
https://mp.weixin.qq.com/s/hWSbIDmrwJ36t29fCEhsTw
